“跳楼自杀枚”把自杀游戏化 社工:初小学生容易被影响
刚踏入2018年,已有两宗学童疑因学业及生活压力而跳楼自杀身亡。另一边厢,一个名为“跳楼自杀”的猜枚游戏正在初小群体流行。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社会服务协调主任吴健文(文Sir)表示,这猜枚游戏约两年前已出现,亦有学校正式出通告禁止。他指这游戏虽然不会即时令小学生有自杀的念头,但潜移默化下会认为跳楼是一项开心的游戏,甚至以为不会死。他又指出有数类学生较易受影响,建议家长和校方合作禁止这游戏。
“跳楼自杀枚”的玩法与传统的猜皇帝、猜楼梯类同,只是输者需要“上一层”,达到指定楼层后便要跳下来。游戏玩法变化多端,有学生会手势示意上到哪一层、以爆炸声“嘭”来象征从高处坠下,但亦有学生会与猜楼梯混合,输的一方或需要从数级楼梯跳下来,长久之下难保日后不会进化至要二楼跃下。而过程亦有机会提及“你跳落嚟啦”等口号。
初小学生心智未成熟,更易误会跳楼不会死就文Sir观察,除了“跳楼自杀枚”,日常亦经常出现与自残相关的游戏,例如手机游戏“Falling Fred Z”和网络游戏“蓝鲸”,其分别在于“跳楼自杀枚”在初小群体较流行,但这亦是最令人担忧之处:“初小学生认知能力和心智都未成熟,最容易被洗脑,他们不会去深究这游戏和过程中的说话,只觉得有趣和刺激,玩得多便会认为跳楼只是一个游戏,而且会混淆现实和虚拟世界,即使跳咗亦不用任何代价便能重来,产生跳楼并不会死这想法。”
他指出虽然玩过游戏后,学生不会即时有跳楼的念头,但误以为不用死这念头已非常危险。“或许稍为长大后,学生觉得生活沉闷、压力大时,想寻求刺激,便有机会尝试,反正不会死。”文Sir引述去年内地一宗相关新闻,指一名13岁学生因沉迷玩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而被父亲没收手机,一气之下从四楼天台跃下,双腿严重骨折,被救回后学生向父亲表示:“怎么不会飞啊?要是知道这么高我就不跳了。”文Sir指即使13岁的学生也会因打游戏而分不清现实和虚拟世界,初小学生便更容易被影响。
除了初小学生,文Sir指出以下5类学生会较易受影响:
1. 自闭症:患者较难解读他人想法,别人说什么都会信。2. 焦虑症:患者情绪不稳,即使有大人陪同及解释,亦难以理性地分析思考,以为跳楼真的很好玩。3. SEN学生:常因成绩或行为问题被处罚或被排挤,自我形象较低、朋辈关系差,比一般学生压力大,更容易被怂恿。4. 父母工时高:缺乏陪伴时间,不太了解小孩的日常生活,深夜回家后只有时间检查功课,缺乏倾心事时间。5.家庭关系欠佳:每次开口都只有冲突,不知小孩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
虽然“跳楼自杀枚”已出现近两年,早在2016年屯门青山天主教小学亦发通告给全体家长提醒,但游戏仍未能杜绝,文Sir指出除了学校禁止,家长亦需合作,但部分家庭把小孩交托外佣照顾,听不懂广东话的外佣根本不知小孩正在玩什么,而在朋辈压力和吸引下,其他小孩容易加入参与,因此这游戏才一直流行至今。
除了禁止,文Sir又建议家长可以建立优质亲子时间来转移小孩视线:“小孩玩游戏的理由很简单,是为满足好奇心、追求刺激,家长可尝试提供另一个快乐来源,例如每晚抽半小时看绘本、玩桌游、看一套短片等等。”除了“跳楼自杀枚”,网络亦经常出现与自残相关的游戏,以下4个方法可预防小孩接触暴力资讯。
1. 实行身教,不应机不离手;2. 把youtube、浏览器设为限制模式、筛选模式;3. 用自己的帐户登入小孩的手机,不要记录密码,防止他们任意下载游戏。4. 选择有家长模式的上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