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日争吵令女儿成长滞后 离异夫妻从仇人变拍档:不想再伤害小孩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据调查指出,过去20多年香港的离婚数字不断上升,近年每年平均有23,000宗,很多小孩被迫在单亲家庭中成长,夫妻缘不再,亲子情永在是否只天方夜谭?黄小姐和黎先生也是二万多个案里的其中一对。过去二人因为生活上的大小事而不断吵架,办理离婚后亦为著女儿的抚养权而敌对,盲目地互相伤害,没发现伤得最深的,是自己的女儿。看到原本开朗爱笑的女儿变得郁郁寡欢,闭上嘴巴躲在自己的世界,甚至不爱学习,发展滞后……因为女儿,二人愿意放下憎恨,重新相信对方,携手营造和谐安稳的生活环境给女儿健康地成长。从敌人变为拍档,前后花了近5年,他们坦言这过程漫长和困难,一切都是为了女儿。摄影:李欣愉

越接近会面室,心情便越紧张,脑海禁不住在幻想房间里的气氛,是如箭在弦?还是充满怨气? “该怎样称呼你们呢?叫黎先生黎太太应该不适合吧,或者用英文名称呼?”在聆听他们的故事前,我先提出自己的疑惑。

“叫爸爸妈妈吧!”爸爸这样说。“对呀,我们现在也称呼对方为爸爸妈妈。”妈妈笑着回应,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

妈妈很深刻的记得,一次二人吵得面红耳赤时,女儿走过来抱着他们的腿:“虽然她没说什么,应该是不想我们再吵吧。”(VCG图片)

无止境的吵架波及女儿“我们结婚时太年轻了,经济能力和工作方面都只是刚起步,大家都不太成熟,很多事情都不懂得处理,有问题亦不懂好好沟通,只会放在心里或不啾不睬……”妈妈简要地道出6年从相爱变成仇视的原因。因为互相看不顺眼,从“我串下你,你趷下我”,变成无止境的争吵,连对方倒杯水是倒了一半还是八成满都是争吵的理由。爸爸指当时每天吵架十多小时,上班、到外地工作时就用whatsapp隔空开炮,在女儿面前就装作相安无事:“同台吃饭、在女女面前会对话,但当她睡了,便当对方透明,就像在做戏,现在回想都觉得很幼稚,哈哈!”

冷战3个月后,二人都受不住了,在女女3岁时决定分开,然后便开始漫长的争抚养权期。他们指争的理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怕失去抚养权后便难以见女儿一面,又或是钻了牛角尖,盲目地沉醉在你争我夺的情绪,只想着“要同佢砌过,唔俾对方好过”,却忘了女儿也参与其中,直至幼稚园老师跟他们说:“快点处理夫妻问题吧,你们好像正在摧毁女儿呢。”这话如当头棒喝,二人才把焦点放回女儿身上。

黄姑娘指敏锐的小孩就如雷达,不停接收来自父母的负面情绪,同时又无能为力,惟一可做的,便是关闭自己,隔绝外间的伤害。(VCG图片)

忘了成长的女儿家福会社工黄雪咏姑娘指小孩有自己的成长任务,要专注在学习、游戏和建立人际关系,同时成长进度跟家庭关系紧扣,“如果家庭生活不和谐,小孩的精神便会分散在爸妈的争吵上,不能专心在自己的成长。”

妈妈指女儿原本活泼开朗,喜欢表演,后来变得沉静,不愿说话,对学习失去兴趣,练习时常闷闷不落的坐一角,就像把感觉关掉,躲在自己的世界。“一次在朋友家聚会时,屋主吵起来,甚至掷摇控器,其他小孩都吓得大哭,只有女儿若无其事的继续看卡通片,仿佛外间的事都与她无关。”

除了性格的转变,女儿的身理亦出现状况。在女儿约3岁时,二人决定办理离婚及开始分居,当爸爸搬走时,已戒尿片的女儿重新尿床、啜手指,和出现焦虑行为,如重复抚摸身体某一部位,后来更发现有行为倒退、成长滞后的情况,更要进行言语和行为治疗。爸爸指现时3年级的女儿尚在追回1年级的功课:“当时她连玩都没有心机,又怎会有心情学习呢?我们吵得伤痕累累,原来女儿更伤。”因为不想再伤害女儿,二人愿意退让和反省,亦愿意坐下来商讨。

或许我们不是好丈夫、好太太,但一定是好爸爸好妈妈。
爸爸黎先生

因爱女儿而不信任对方要互相敌对的二人放下个人情绪,客观地处理抚养分工岂是易事?根据法庭的抚养判令,女儿由二人共同抚养,但照顾及管束权则归爸爸,并附带了许多细节,例如列明每星期由妈妈看顾3天,爸爸则看顾4天。但这些指引却未能协助二人和谐合作。爸爸指判令上有很多灰色地带而难以遵从:“3日是否指完整的72小时?如果傍晚才接到小孩,算半天还是一天?白纸黑字的判令原是提供一个界线来保护双方,但这界线很死鼓鼓,缺乏弹性。”

不同的生活习惯也是离异父母经常争辨的原因。(《不一样的两个家》,香港家庭福利会出版。)

争论近两年后,二人在女儿约6岁时认识到家庭福利会的儿童为本共享亲职先导计划,参加了“夹缝中的曙光”,在黄姑娘的帮助下,发现多年来的争吵,只因为互不信任。“大家都很疼锡女儿,很想把她照顾好,同时亦不相信对方真心爱女儿、能把她照顾好。”达成共识前,二人对彼此都充满怀疑,例如爱吃饭的爸爸指责妈妈经常提供面食,导致女儿体重过轻;而妈妈每次接回女儿后,都发现有伤风症状,认为爸爸疏忽照顾。又或讨好女儿又趁机贬低对方,任由她做喜欢但对方不容许的事;甚至在女儿面前说对方的坏话:“例如女女喜欢吃香口胶,但爸爸不准,我会说妈妈觉得你大个女啦,可以吃香口胶啦,籍此把爸爸塑造成衰人。”

当夫妻分开时,因仍未放下怨恨,经常在小孩面前说对方的坏话,黄姑娘指如父母常互相批评,只会让小孩学到爸妈的缺点,共享亲职其中一个重要是儿童为本,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相反,夫妻后亦应经常称赞对方:“父母是小孩的榜样,如爸妈各自有5个优点,又经常称赞,小孩便有机会吸收到10个优点。”参加共享亲职后,父母都会收到一本手册,其中两页要写下对方的优点,妈妈笑说:“好难谂,最后夹硬写爸爸数学好,可以教她,和擅长砌模型,是有条理和有耐性。”

所有的责备都因未建立良好信任关系,虽然方法不同,但大家都非常关心女女,当愿意相信对方的目的跟自己是一致的,便愿意平心静气地坐下商讨。
黄小姐

从仇人变拍档,合力陪伴女儿成长参加共享亲职先导计划后,二人定期会面检讨及制定管教方案,妈妈坦言要放下憎恨、重新建立信任的过程非常困难,从一起到分开,角色和情绪转换上都遇上樽颈位:“他曾经令我很难过,认定他是衰人,又怎能跟他合作?但是不合作,我独自照顾女儿便是好事呢?我们很锡女女,为了她……”当妈妈沉入思考时,爸爸抽出一张纸巾递出,“我无喊㖞,哈哈……的确很难,我们用了大半年才慢慢信任对方。”

过去二人逐月拟定照顾时间表,除接送外便整月不再联络,迟了半小时都会吵架。现在二人抛开判令,弹性地分配时间,平日由爸爸照顾,周末则由妈妈接手,但因爸爸工作时间不稳定,会经常调整:“虽然说是跟我,但实际上是一半一半,大家都不介意让对方多照顾一点。”

在共享亲职手册其中一页,爸妈们要写下对女儿的期望,从而检讨过去错误的行为:“例如我希望女儿成为善良的人,但当她经常听见我们批评对方,她自然会成为爱批评的人,这还算善良吗?”

跟女儿道歉,学习表达爱虽然二人现在合作愉快,但年纪小小的女儿还不时暗暗期望爸妈能重新在一起,爸爸回忆她曾经绘画一幅三人一起去沙滩玩的图画,看见不禁有点难过:“很明白这是她的希望,但这愿望并不会实现,我要让她继续心存幻想,还是把现实说明?”现在二人选择不主动挑起,当女儿提问时才作解释,同时道歉和表达爱意。

对不起呢,爸妈在一起只会不断吵架,现在做朋友较开心,但我们都会继续疼锡你,不会让你觉得孤独。

爸妈指现在会刻意跟女儿表达爱意,例如相隔数天再见面,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又会说“好挂住你呀!超挂住你呀!”我笑说听来有点超现实,类似说话仿佛只会在电视剧出现,“的确华人较少表达感情,但如爱她就不要吝啬表达,亲密关系就如存钱,要多说对方才会感受到,是有点刻意,但习惯了就会很自然。”

妈妈指在关系非常恶劣时,二人即使参加学校活动亦形同陌生人:“参加女儿幼稚园毕业礼时,我们分开上台合照,下台后又分开就坐,好尴尬。现在参加运动会会帮爸爸霸位,别人看不出我们是离异家庭。”(离异家庭)

重新信任彼此后,爸妈共同建立一套管教方法,两个家庭皆运行一样的奖罚模式,即使女儿生活在两个家庭,也是在同一个和谐安稳的环境成长,不用花额外精神适应,专心学习。三岁时出现的身心理问题,在七岁时才好转,逐渐变回开朗,前后花了四年时间,似乎也接受了自己有两个家:“我们没有特别跟其他家长说自己的情况,但女儿很喜欢跟别人说自己有两个家,会直接说爸妈已分开,住不同区,她觉得这样很正常,甚至好威,其他小孩听到也觉得很厉害,我们在旁边听见也觉得有趣。”

回看6年来的争吵,二人认为家庭问题不只是夫妻间的事,亦要主动跟小孩梳理,否则有可能会影响小孩一辈子,亦非时间能冲淡:“其实没有人一出生便懂得为人父母,大家都是边做边学,只是我们的难度会高一点,失去爸妈,小孩永远难以完整,我们想修补她的伤痕,让她正常成长。”

“夹缝中的曙光—‘儿童为本’共享亲职计划”由家庭福利会推行,协助离异父母面对及解决共同管养子女所遇到的问题。详情及查询:http://bit.ly/2zgQc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