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异对小孩影响深远 社工:很多青年问题或源于家庭问题

撰文: 李欣愉
出版:更新:

家庭福利会自2013年推出“夹缝中的曙光—‘儿童为本’共享亲职先导计划”,协助离异父母面对及解决共同管养子女所遇到的问题,4年间共接触197个个案。注册社工黄雪咏表示,很多父母处理离异时被个人情绪主导,不自觉地做出让小孩受压的行为,又或没有意识要梳理小孩的情绪。黄姑娘指出小孩的成长与父母紧扣,如缺少了其中一方,又没有认真处理,对将来的人际关系、价值观会造成难以估计的影响。

黄姑娘指197个个案中,有7成是由家事法庭、社会福利署,家庭及儿童保护课等相关部门转介,大部分涉及抚养权争拗、探视情况不理想等林林种种问题,有父母因应法庭判令的要求,接受十数小时的亲职辅导,时数达标后即使协调情况仍有改善空间,亦不再参加,亦有父母自愿继续接受协助。

父母和子女是三个紧扣的环,当爸妈其中一方消失,就如在子女身上割走一块内,生活出现一个不能填补的黑洞。(离异家庭,插画:Wilson Tsang)

爸爸、妈妈、小孩是三个紧扣的环黄姑娘形容父母和子女是三个紧扣的环,当爸妈其中一方消失,就如在子女身上割走一块内,生活出现一个不能填补的黑洞。一个已成年的子女曾跟她分享,当爸妈在她小时候分开后,便感觉不圆满,自觉跟其他小孩有所不同:“她没有故意比较,也知道比较是没有意思,但总感觉自己比人矮一截、低一等,自尊心很低,长大后才知道错不在自己。”

父母分离导致缺乏安全感对小孩来说,家和爸妈应该是最值得依靠和信赖的避风巷,但因家庭破裂,而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甚至行为倒退。黄姑娘有些小孩会经常作恶梦,对同住一方的依赖突然加剧,睡觉时捉紧,上学时也争持一阵子才进校门,这是因为同住一方有意无意地说出要抛弃他们的说话,如“你咁曳,唔识凑你啦,返去衰鬼老豆度啦”,令小孩与非同住一方见面时,心里暗暗害怕不能再回家。而升上小学的小孩开始会思考和判断,加上不完全理解现况,便会凭直觉、观察,然后幻想爸妈是否有能力照顾自己。曾经有小孩听过妈妈说过要抛弃自己的说话,便怕探望爸爸后不能回家,同时又很现实地看到爸爸连自己都顾不好,连住屋都有困难,对生活感到非常不安。“大人未必是有意的,只是不知道界线,但小孩会放在心上。”

延伸阅读:终日争吵令女儿成长滞后 离异夫妻从仇人变拍档:不想再伤害小孩

(VCG图片)

当婚姻出现问题,夫妻当然会难过或愤怒,需要与人倾诉,黄姑娘表示很多家长虽然有意识避免在小孩面前谈及相关话题,但总会出现意外:“有家长关上房门、小声跟朋友通电话,结束后一打开房门,便看到小孩站在门后,不知道他听到多少。”

根据过往的辅导经验,黄姑娘指很多父母都以为没有为难小孩,实际上经常犯错,包括在小孩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抱怨婚姻生活和把小孩当作传声筒,从而添加小孩的压力。

离异父母守则:

不要说爸妈的坏话。(这让我感到被撕裂,令我极为难受!)不要叫我在爸妈家里时,做探子试探对方的事情。(这会让我觉得自己不忠诚!)不要令我觉得我喜欢与爸妈一起是不应该的。(因为这样会令我害怕与你们诉说心事!)不要利用罪疚感来强迫我爱你多一点,也不要问我希望与爸爸还是妈妈生活会好一点。请让我可以同时爱护你们,并可以多一些与你们见面的时间!(节录自《离异父母共享亲职手册》)

黄姑娘指法官在处理抚养权官司时,大部分会把小孩判为由父母其中一方单独管养,但并不代表不再需要与另一连系,但往往因为父母的个人情绪,而影响探视情况,例如阻止小孩与非同住一方见面;追问探视期间的活动,籍此贬低对方在小孩的形象。

“咳?我咪叫左你唔好食糖?爸爸俾你?佢俾你你就食?”

家福会辖下的亲籽荟中心提供玩乐小天地,让探视有困难的家庭在此与小孩见面。(摄影:李欣愉)

在以上例子中,表面上是在教训小孩,实质是贬低对方,黄姑娘指出有些较聪明的小孩学会说谎,“见爸爸讲爸爸话,见妈妈讲妈妈话”,甚至学懂推卸责任,引发虐儿疑云。“大约有4分1的个案需进行专业虐儿会议,但经调查后没有一个成立,但因彼此不信任,令往后的探视更难进行。”

黄姑娘指大部分人不会认为离异家庭对小孩的影响是一个社会问题,缺乏资金进行相关研究或营运辅导计划,每当有学童自杀,即使发现学童是来自离异家庭,亦不会再仔细研究离异家庭为何令青年年有自残的行为,多把茅头指向最近期的影响因素如教育制度。但家庭关系与小孩将来的学习动机、人际关系系、价值观紧扣。黄姑娘指出夫妻关系不和睦不等于坏父母,即使婚姻不如意,父母亦应以儿童为本的心态,为他们提供和谐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