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儿子由不会说话成SEN教师 妈妈:孩子需要空间发掘自己

撰文: 梁蔚澄
出版:更新:

“我要去非洲义教了。”有天,当孩子大学毕业后跟你说,作为父母除了担心孩子会否水土不服外,就只可放手让他追梦。妈妈Maria说:“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要让他们有空间发掘自己,想回家?也要让他们学懂回家的路。”谁也难以想像如何凑大一名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儿子,更何况是一家有3个不同状况的儿子?妈妈Maria的大仔Adrian天生没有右手手掌,却成为知名的华裔小提琴家,并在哈佛大学取得专业教学资格;二仔患有过度活跃症,在University of Waterloo毕业,现成为工程师;三仔Justin,语言发展迟缓,6岁前并无法与人沟通,长大后在University of Toronto修读音乐及SEN课程,到非洲以音乐及手语教导当地的弱势社群。究竟妈妈如何让孩子踏上日常轨道,并寻找自己相信的路向?摄影:黄宝莹

Maria与Justin 以手语合力做出LOVE的字样。

这天殷建基(Justin)、妈妈Maria及爸爸三人前往一间南区的幼稚园教小朋友手语。正当我在门前等候时,突然出现一个如NBA球员的高大身影,古铜肤色却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配以长长的头发和稍为“活跃”的胡须,向我伸出一只巨大的手,礼尚往来间,我们以极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Hi, I am Justin.I am Iris. Nice to meet you.啊,未见一丝笑容,是因为时差,还是较为慢热的吗?

伸延阅读:

【妈妈唔易做】3个SEN儿子各有成就 妈妈:学会放手让他们飞!80后哈佛独臂华裔小提琴家 不受限的音乐人生(有片)

+10
Justin 正在教小朋友美式手语,此为名字的意思。

手语与孩子当我们走进校内,在一个像是开放式的音乐室前,站着一班由K2至K3的小朋友。这间幼稚园着重右脑发展及音乐教育,于是他们唱了几首歌来欢迎殷氏一家,Maria及其丈夫已露齿而笑,Justin在静静地观察一切。当大家坐下,Justin一脸认真地说:Does anybody know that word “deaf”?但当他开始教手语后,渐渐出现更多生动有趣的表情。他先字母歌引起大家的兴趣,然后教大家A至Z的手语,再以字母歌及手语配合一起唱;再教大家简单地以手语介绍自己、几首歌等等,整个互动约1小时30分钟,Justin亦不时叫小朋友站起,跟他做弯腰、伸出双手等热身动作,希望他们在学习简单的手语时,亦有些伸展运动。及后他跟我说,他在加拿大时是一名幼稚园老师,在当地孩子能有20分钟的集中力已经很好,初时也有点忧虑时间太长,孩子的集中力、耐性等问题,最后顺利结束。

I teach you sign lesson which I want you to remember the future. Learn more about deaf people, learn more about sign language.
Justin
+6
Justin亦是一名摄影师,纪录了非洲听障学生的情况,图中少女的双眼颜色并不相同,一只是蓝色,另一只则是啡色。(受访者提供)

只身前往非洲教书 以音乐、手语感染聋哑儿童Justin在加拿大出生,13岁时开始唱歌,他曾经是Black History Month Assembly Gospel Choir的统筹及总监,为各学校音乐活动撰写并演出原创歌曲。大学时修读音乐并副修非洲研究。他在读书期间已不时去非洲义教,最后他决定完成课程后再以1年的时间修毕教育课程,然后再在非洲甘比亚的一间聋哑学校教书,一教已是两年,他说:Even deaf, they still want to sing, they can learn music. They learn it in a different way. 当他播出在非洲与当地的孩子以手语唱出《You light up my life》时,也许稚子也不知个中意思,但看着录影跟着唱,这样的互动却带来莫名的感动。他也曾想过邀请一位听障人士来分享会更为直接有效,即使对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聋哑、手语等关系,但Justin希望这是一个开始,一个契机,播下相互理解的种子待发芽。

+1
最后我注重人格方面的培育,要爱别人,要孩子将心比己。
Maria

妈妈为帮孩子去幼稚园做义工?大家最好奇的,莫过于她的教养方法,留意上一篇便可知她与大仔及二仔的相处之道,亦可知为何她放弃“教仔书”,倒不如注重孩子的品性。这次与Maria是第三次见面,笑容依旧予人温暖的感觉,徐徐吐出肺腑之言,令在场的家长也耐心地倾听她的经历……Justin自小有严重的语言障碍,直至六岁才懂得说话。她说:“你爱他,一定会找到与他沟通的方法。当时他喜欢画画,喜欢观察别人,又喜欢画别人的脸,于是我便用他想看的,想玩的来教他英文字母。”于是Maria令字母变得像图画一样,又画得像公仔的脸一样教他,成效不错,但怎样学会说话及与别人相处,仍需要靠言语治疗师协助。

不过最大的危机在幼稚园升上小学时,校方希望他留班,但Maria说不行,原来Justin自小已长得比同龄的孩子更高大,如果一个一年级生且又高大的孩子在幼稚园K3班,定会给同学取笑。她明白老师要应付一个特殊孩子定会吃力,于是她到学校做义工,不过不会帮儿子,而是帮手教其他学生,老师才可专心教导她的儿子。她解释:“如果她到幼稚园教自己的儿子,不如在家教吧,他已经讲不会说话,除家人外,已经与别人没接触,所以读书读‘叻唔叻’已经是其次,最重要是懂得如何与其他小朋友玩、交流。”

去非洲教书?尊重孩子的选择Maria坦言,Justin由一个不懂说话,到唱歌,到大学读音乐系和做义工,其间去了非洲好多次。他在非洲时发觉,他想对社会有贡献,不只是音乐的。“其实去非洲那几年,父母都辛苦,因为会担心孩子,如水土不服,见他瘦了几十磅时更惊。但孩子愈是自己想做的,愈会在那里学得更多,我觉得他在那里学会怎样与别人相处,学会怎样爱别人,确实是有很大的转变。”有家长表示,父母当然为子女安排最好,你怎知自己的方法才是恰当。Maria说:“我觉得这10、20年变得很快,面对3个儿子,我也不敢说我识得多于你。他们的性格不同,世界又在改变,又是否一定要根据我们自小学习的方法教育他们?现在的我,更加要开眼,开耳去学习,看看世界,再仔细了解自己的孩子。”

这次他们来港是为了一个让自闭症小朋友有更多机会接触音乐的筹募演出,香港青少年管弦乐团的“音乐天使计划”,是希望成立首个本地自闭症及伤残青少年专属乐团。是日活动以Maria与家长的分享会作结束时已接近晚上8点多,大家也显得有点疲惫。他们一家好像为了帮助SEN朋友而时常舟车劳顿,我问她有时会怀疑自己所做的事可以影响几多父母或小朋友吗?Maria则笑说:“虽然今次只脚不太舒服,行动不便,但有时不需计较成效多大,做到几多就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