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失明少女的音乐人生 萧爸爸同行20年:点都唔会放弃佢
医生说:“得两条路你拣,唔做手术就死,做咗就永久失明。”即使心里明白该作哪个选择,二拣一,都很残忍。当时萧凯恩只有3个月大,还未落地便要面对生死之间,这个决定最后还是落到父母手上。萧爸爸说:“那一刻真的接受不了,第一个反应当然是反对,但医生讲癌细胞有机会经血走入全身,我们也不得不下决定。”萧氏夫妇由不敢相信,到挣扎许久,再决定做手术,每一刻都是煎熬……如今,萧凯恩已是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学生,主修声乐,考获圣三一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级及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声乐文凭,亦在校际音乐节的多个比赛中获取佳绩。2011年更在“中国达人秀”中胜出,代表香港前往上海参赛。其实,她如一般的学生一样需要上学,也要考DSE。在接近天生失明的情况下,先不论怎样学弹琴唱歌,连怎样走路、说话也要下一番功夫,爸爸又怎样与她走过这崎岖路?摄影:杨晴、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摄录:梁蔚澄、邓咏瑶
萧爸爸扶着凯恩坐到电子琴前,我们正准备拍摄及收音器材时,她便好奇地研究我替她戴好的领夹咪(clip mic),她说:“我喜欢与人接触、倾偈,这样我就可以了解更多不知道的事。”突然,爸爸在旁提醒:“凯恩,只眼,笃返入去吧,这样拍照才比较好看。”
不知道是否“眼盲心不盲”,语毕,我们静止了不消1秒,她立即解释:“这个是假眼来的,不用担心,我会调整,近日位置不好,很快就覆诊呢!”然后,便传来悦耳的歌声,伴随着轻重有序、快慢有致的琴声……
我不希望她被标签是个视障人士或是盲人,她也能像正常人一般走路、说话、弹琴;她也有她能做到的事。
女儿自小失明 爸爸想出自救术
爸爸道出这痛苦的回忆:“我觉得好可惜,BB眼仔大大,又可爱,好难接受。太太哭,我跟着哭。”当时,萧爸爸在公司与医院间不停来回,只要有静下来的时间,眼泪便会夺眶而出。最后,他决定坚强起来,向太太作出承诺:“点都唔会放弃佢,尽一生的能力凑大佢……即使知道会被歧视,我都唔会收埋佢,一定要带佢出街。”当凯恩渐渐长大,歧视的眼光亦逐渐增加,因为她不会眨眼,亦令人感到奇异。无论别人怎样看,还是要解决生活上遇到的难题……
当时对视障人士的支援并不多,很多情况都是要靠自己想办法,如教学行路,教她如何说话。
“我想到一个方法,就是凯恩踩在我的双脚上,然后我踏出一步,凯恩便自然跟着出踏出一步。”此刻,爸爸兴致勃勃地示范给我们看,左、右、左、右……他说这样便令凯恩明白走路的感觉,亦开始懂得直线走。
那么说话呢?“我们大个了,不做了。”凯恩立即说,原来是由爸爸与女儿嘴对嘴说话,每当爸爸说“爸爸”、“妈妈”等字后,嘴对嘴的方法便会令对方知道某个字的嘴型,然后再用手捉摸发声时喉咙的振动,令凯恩明白如何发音。因为爸爸的工作较为固定,因此教导凯恩的责任便由爸爸主力承担。
当时想一个失名人士读到大学,简直是天方夜谭。
学钢琴为兴趣 学游泳为求生
萧凯恩两、三岁时亦有听儿歌,把别人送来的电子琴当玩具玩,而爸爸看见她好像对音乐有兴趣,便找老师来教她钢琴,他说:“当时没想过视障人士可以学音乐,当她第一次弹出整首《Long Long Ago》时,我感动到喊!其实我希望佢学音乐,唔系想佢有咩成就,而是我希望正常人做到的,她也能做到。所以我会俾不同的事给她尝试,有时都唔知得唔得。”
闻说她会游泳,起初只能游五十米,现时最佳成绩是游一千米,即二十个直池。
爸爸认为游泳是训练其求生本能,因为他儿时试过溺水,当时他大概5呎高,然后在一个4呎6吋的泳池滑倒后,便不停拍水,但其实只要他站起来便没事,他说:“你想想,当你不会游泳,虽然人高过池,但惊只会令你愈来愈出,离开池边,便会溺水,我已经试过几次,我希望她懂游泳,懂自救。所以,我好坚持她一定要学识,都学了几年。”
音乐是一个国际互通的语言,就算不同的国藉的人,音乐也可携带讯息给别人,是我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不可缺少的东西。
学琴难 找老师更难
学习过程中总有想放弃、沮丧的时候,凯恩亦不例外,曾有一名老师要求很高,每星期教几首新歌,可是因为凯恩在视障学校寄宿,只有星期五晚放学后的时间练习,星期六便学琴,根本没有时间练琴,当做不了老师的要求,便会质疑她的努力。有一次,老师教切分音(Syncopation),凯恩根本不明白,但又不敢开口问,这次比起萧爸爸常听的:“你女儿系盲,我唔识教”这句说话更伤人,老师对她说:“你想考五级?唔使指意。”
爸爸说:“当时学琴系希望佢生活有啲调剂,为了兴趣,没想过将来要做什么,但学咩都好,游水是求生,我觉得小朋友学什么也好,都要以兴趣为出发点,唔系将来成为揾食技能。”如今她不想练习,害怕上课,与爸爸的原意相反 ──学习不再快乐。爸爸明白女儿并非讨厌音乐,因此再继续寻找适合的老师。
好想尝试看得见的感觉,我曾问别人,这好像……永远有菲林的相机。
也是要考DSE上大学
凯恩小时候读心光盲人院暨学校,爸爸解释心光是学点字、住宿舍就学自理。因为有点字的基础就可以一路读上去。当时凯恩的成绩好,加上正推行融合教育,因此她成功入读圣士提反女子中学,尝试过正规的学习生活。面临升学问题,她与其他考生无异,需要考中、英、数、通识的科目,另外她选择中史、音乐,并笑言数学真的比声乐及音乐更难。
提及考试,她突然说:“DSE是一个游戏,照程式去做,便有机会成功,你考DSE,是希望入大学,希望读自己喜欢的科目而将来可从事相关的事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既然我找到我自己有兴趣的事,我一定会拣音乐。”最后,她获得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演艺学院的入学资格,另亦得到尤德奖学金,可到英国进修。外国读书需要考虑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财务能力等,而演艺学院则需要向教育局申请相关拨款才可增添协助她学习的设施,最后她选择已有相应配套的中大。
如果看得见……
“看不见观众,会较为不紧张吗?”萧凯恩坦言,虽然看不见的优势是较能集中,但上台表演或比赛前也会紧张得双手变得冰冻,需要爸爸帮手取暖,令血液运行,不过二人说,上台后便会自动变成另一个人。
“如果看得见……”她说,最基本的都是看看自己及家人的样子,但最想见是白天和黑夜的分别。
“即使看不见,音乐已成为她认识世界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