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自闭学童】模拟上学、被插队情况 创新VR技术提升社交能力
近年虚拟实境技术(下称VR)应用到日常生活各部份,如3D电影、虚拟手术、电子游戏。由香港城市大学领导的跨学科团队于2015年推出以VR技术制作训练计划(下称vPAD),让自闭症学童能在模拟环境中改善社交适应及情感表达能力。过往曾参加训练的125名智力正常的自闭症学童,其社交能力、情绪表达及辨认上都有进步。城大副校长(学生事务)兼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中心(AIMtech中心)主任叶豪盛教授表示,社交情绪互动障碍是自闭症学童都有的困难,这特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上各种公众场合,以及遇上不同状况时不懂做出适当反应。透过新技术,期望能提升自闭症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基本社交能力等等。摄影:李欣愉
叶教授表示VR的特点是让参加者能身临其境,而vPAD训练可配合自闭症学童的程度,让他们在稳定、互动、多感官混合的仿真场景中,重复体验生活上常经过的地及可能会遇上的问题,直至充份理解及能做出适当反应,从而应用在真实生活。
训练一共设计了六个学习情境,从由家中出发开始,顺序由上学、上课、到图书馆看书、到小卖部购买小食,还有综合性的强化及类化练习和舒缓练习。
练习进行时,学生会戴上3D眼镜站到中间,同时有一位老师及拿着手制的操作员从旁指导。老师会根据画面上不同的人事,教导学生应有的行动和反应,例如在斑马线前看到红灯便要停下等待绿灯;在小卖部购买时遇上同学插队,不应发脾气、出言责骂甚至出手推撞,应礼貌地请求对方到后方排队。如学生未能适应或失控,操作员便会停止移动画面,直至学生冷静及理解,正确地表达感受,才会继续体验到下一个场景。
vPAD训练计划一共28堂,每次一小时的课堂除了VR体验学习,还有小组讨论,让学生检讨课堂表现。计划推出至今共有17间学生、125名学生参加,其中一间主流小学赵副校长的学生和丁太的小孩是参加者之一。丁太的小孩现年11岁,患有自闭症,参加vPAD计划前亦有参与其他机构举办的社交小组,但vPAD的效果相对较快和明显:“其他小组多使用平面图卡,吸引力和互动性不太大。接受VR训练后,小孩现时的情绪变得平稳,亦会留意大人的眉头眼额。他从前有很严重的固执行为,每次搭巴士都一定要坐下层左面第二行第二个座位,即使已有人坐了,也要一直站著等,又或当巴士上站满了人,也要钻来钻去钻到该位置,实令人有点尴尬,但上了约10堂后,我轻轻的建议上第二层就坐,他便说‘喔,好吧,我们上第二层’,我觉得很神奇,他竟然愿意接受我的意见。”
而赵副校长亦表示除了丁小朋友外,其余6位参与训练的学生的社交能力亦有明显进步:“参加训练前,自闭症的学生在小息时多会独自一人走来走去,现时则会与其他同时自闭学生聚在一起聊天,即使有其他学生加入亦会欢迎,比从前更开朗。”
经统计后,过往参加计划的125名学生在情感辨别、表达及调节、社交互动均有显著进步。 虽然vPAD成效显著,但丁太及赵副校长同时表示训练场地位置偏僻,要从城市大学的主校园走一大段斜路到创意媒体中心上课,故每次都是乘搭的士前往。有见及此,城大团队表示近日已获得优质教育基金新一笔拨款,开始vPAD2计划,除加入体育课和美术课两个新单元外,更会把现时的搭建场景转移至便携或VR系统(头戴式显示器),提供到校式服务,让更多自闭学童方便地参加培训计划,同时亦可提供在学培训给老师及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