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画师爸爸与自闭儿:调整心态最重要 别放过高期望在孩子身上
与SEN(特殊教育需要)孩子沟通,需要投入更多心思及耐性,因为他们的障碍,普遍在于沟通及社交方面,这亦令不少父母头痛万分。爸爸阿高(Ahko)任职插画师约20年,今年6岁的儿子晴曦,约2岁时确诊有自闭症,需要特殊教育服务。一直以来的SEN专题报导,也是由妈妈主力四出寻找方法,助小朋友与社会接轨;而阿高一家,却是由爸爸作为主力,他更以自己擅长的绘画技能,以图画让孩子明白怎样与别人沟通。摄影:潘思颖
阿高一头乌黑的短发,爽朗的笑容,静静地分享他的故事,他笑说:“虽然现在好像很轻松,但当时知道孩子有自闭症后,便会想‘以后的生活会否艰难?’、‘自己应付得了吗?’等问题。”阿高与太太Denise是新手爸妈,过往的工作也不曾与育儿、孩童范畴有所关连,如何面对重重障碍,忧虑及疑惑少不免,但后来阿高再想多一重,认为“用这样的心情面对,孩子亦会不好过,这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帮助小孩面对困难。”所以他开始学习调节心态,不要把自己过多期望放在孩子身上,要以小朋友为本。常言道:“讲就简单,做就难。”阿高也摸索了一段时间,究竟如何实践?
你要尝试要走入小朋友的角度去看,你唔好笑佢,小朋友认真的事,佢会觉得真的会发生。
像侦探一样 找出问题所在
疑难一:为什么每当地铁列车一到,晴曦便叫着走?
阿高一家住将军澳,晴曦要要到钻石山上学,需要乘坐地铁。每当地铁列车驶入月台时便逃走,爸爸说捉也捉不住,二人拉扯,像“斗大力”的拔河一样,仔仔当然跑不掉,便大叫大喊,随之而来的画面,大家应该想像得到,就是四处也向他们投射奇异的眼光。
此刻,阿高并没觉得这是歧视的目光:“反而觉得好宏伟,呢刻,我知道自己过到一些事,原来自己不介意别人目光。”最后他发现,仔仔在同台等候列车时,玻璃门会反射自己的影子,因为列车一过,便会“撞到”他的影子,因此怕地铁会撞到自己,当爸爸知道儿子害怕的原因时,真的有点哭笑不得,但他明白自己认为无稽的事,在孩子的眼中却是十分认真。因此,经过爸爸多番耐心解释后,现时已不再害怕。而这亦令他明白,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要先从儿子的角度出发。
【妈妈唔易做】3个SEN儿子各有成就 妈妈:学会放手让他们飞!
疑难二:开始不怕地铁,但最怕东涌线列车!
晴曦的视觉能力比较强,他知道不同的路线外,亦记得列车有不同的型号。有一次,他们乘坐地铁到主题乐园,怎料在转到东涌线列车时,他不愿上车。爸爸最初也十分困惑,想强行拉仔仔上车,但当他像侦探一样,细心观察仔仔的表情及情绪变化时,他才恍然大悟!爸爸笑说:“原来列车车门,关门时的声响较大,晴曦怕车门夹到他。”明白问题所在,时间便易解决,他在儿子的角度去想,最后决定让仔仔戴耳机听音乐,听不了关门声,便不再怕坐东涌线!
无论点样,佢都系我个仔,我都会同佢玩,会协助佢解决困难。
绘图助孩子理解沟通方法
爸爸忆述当初,晴曦的语言能力不太好,表达不了想要的事、讨厌的事等,只懂拉着他们过去,但他们亦不明白他的意思,在这样的情况下,沟通及社交问题亦难以改善。最后经社工提议,阿高尝试利用图画与孩子沟通,他绘画出不同的社交情景故事,从而改善儿子社交及沟通技巧,如晴曦与小朋友沟通时,并没有眼神接触,于是阿高以社故事卡,当中的主角改为晴曦自己,图文并茂一样,逐步教他说话时需要看着别人,若对方明白你正在他对话。因为晴曦对视觉图像比较敏锐,因此爸爸便经常带着纸笔,与儿子解说不同的情况,现时在仔仔在社交沟通上有明显进步,亦跟爸妈说个不停,甚至面对我们时,亦不怕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妈妈唔易做】自闭兄弟的24小时 乐观妈妈豁然面对歧视
如果只有我太乐观,只会纵了小朋友……妈妈的坚持反而会帮到小朋友。
最佳的夫妻组合是……
爸爸阿高笑说:“我比较乐观,随意一点,但如果只有我太乐观,只会纵了小朋友,妈妈反而会有一点约束,妈妈的坚持反而会帮到小朋友。”他笑说他们可说是“一凹一凸,互相补足、扶持。”妈妈Denise在照顾孩子途中,曾患上重病后,需长时间搬回娘家休养,因此阿高成为照顾仔仔的主力。当妈妈在身体好了一点时回家与孩子睡,怎料仔仔说:“我要嫲嫲,我唔要你。”这句话刺进了妈妈的心,泪流不止,不过爸爸安慰说,自闭症就是如此,可能是他与嫲嫲睡觉已成为习惯,他的日常,因此一时转换不了过来,这才能她释怀。
有一次,仔仔上音乐兴趣班时总是集中不了,阿高以为仔仔没有兴趣,因此仅上了一堂就和太太商量让儿子尝试另一样乐器,但妈妈却看到仔仔是对音乐有兴趣,亦有点天份,平日也会弹琴给她听,希望阿高不要太早放弃,于是夫妻二人再想方法令他上堂时集中一点,结果表现有进步。阿高说:“如没有太太适当的鞭策,可能会连唯一知道晴曦喜欢音乐的机会都抹杀了。”
最后,他希望父母明白:“每个爸爸都有爱自己孩子的方法,我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希望大家用多一点时间及耐性,寻找与孩子同行之路。
后记:在接触SEN的领域后,令我最深刻的是SEN Rights代表之一吴教授的一席话:“态度障碍才是最大的障碍,我们时常假设家庭永远都是稳定,可以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但事实一定如此?”要父母明白,再接受孩子的独特之处已需要很大的勇气,再希望大众理解及体谅特殊孩子的需要,是多么漫长的道路。然而,寻找共融、突破的脚步,从未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