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访|德信学校李英超自言反面教材 领悟两细节维系亲子关系

撰文: 卢劲扬
出版:更新:

尖沙咀德信学校新校长李英超于大学毕业后即加入该校,到今任职20年,其中9年担任副校长,负责训辅等学生培育工作,并育有两名子女,女儿正就读中一,儿子读小五。不过谈及教养子女时,李校长却称自己是反面教材,因过去经常把教师身份带回家,对子女要求极高,更一导令儿子失去自信。后来他才明白教师和爸爸身份有所不同,与子女相处需要著重沟通和陪伴。

德信学校新校长李英超。(苏炜然摄)

校内身份带回家 高要求令儿子失自信

不少家长也许认为教师父母比一般家长更懂得养育子女,李校长亦认同教师经验有助与教养子女,不过“喺前期对我嚟讲呢,唔系一种帮助,喺我嘅误解之下,我仲做错咗事”。他说自己作为老师,会尽力做好自己成为学生榜样,所以自子女就读幼稚园,他已经为子女设下很高的要求,“我太太成日都话我,你唔好当佢哋系小学生,但系我好不自觉地就将学校嘅身份带返屋企”。

直至儿子升读初小,李校长发现当他与儿子同场,儿子就会变得缺乏自信,“我唔喺度嘅时候,佢好多嘢都做得唔错”。他说儿子其实表现不错,但每次他称赞儿子后,又立即为儿子定下更高要求,希望令他更上一层楼,但对原来对儿子而言其实是打击,“觉得可能仲系唔够好”,影响儿子的成长和信心。至于女儿则因为一向表现较稳定及踏实,所以没有类似情况。

德信学校新校长李英超提到,自己身为老师,会尽力做好自己,成为学生最好的榜样,但将一样的身份带回家后,却令儿子失去自信。(苏炜然摄)

学懂与子女沟通 建议与批评往往一线之差

李校长不时都会以自己为“前车”,跟年轻或有子女的教师同事分享,“就系一定要分开(老师同父母的角色),仲有沟通同陪伴,𠮶个时间系好紧要嘅”。他强调,现时小朋友可从不同渠道获取大量资讯,思想亦比较成熟,父母若以权威的方式说话未必有效,建议父母以平辈身份与子女同行,“企喺佢嘅角度去明白佢嘅感受,去知道佢咩嘢”。

以跑步为例,过去李校长即使儿子夺得第一名,都会把焦点放在他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例如起步再快一点,并冲口而出,“哪怕佢系冠军,我都会咁样讲,喺佢心目中就会觉得,‘我都唔够好,点解?我都已经冠军啦’”。他直言小朋友这样想或会骄傲,但亦是真正的想法。

李校长反思过后,现在看到儿子取得好成绩会先为他鼓掌、庆祝和给予肯定。一段时间后,再根据他的练习情况在闲聊之间给予建议,“佢就唔会觉得自己系做得唔够,佢只系觉得因为佢继续练习,其实佢都系想进步,你问佢有冇进步都好正常,就系去到呢啲位置,其实系一线之差”。

李校长会与同事分享育儿心得,其中之一就是要将老师的父母的身份分开。(苏炜然摄)

陪伴时间再少也不能放过 对话一、两句同样重要

香港不少父母都是双职家长,陪伴子女的时间有限。李校长对此亦十分理解,认为这是“几难嘅课题”,但相信小朋友会谅解父母,建议家长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他鼓励家长不要因为陪伴子女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而放弃,因为小朋友与大人心态不同:大人会因为陪伴时间不多而放弃,但小朋友反而会欣赏父母在仅有的时间也抽空陪伴。

他以自己为例,即使有时较晚回家,但都会先看一看子女是否入睡,偶尔发现儿子只是装睡,就可以有一点有趣的父子互动。又例如发现女儿还未入睡,就可以趁机关心一下她的校园生活,分享开心的事,“呢啲小小嘅聊天,一两句其实系好重要嘅”。

访问完结前,李校长提到儿子的班主任与他分享了儿子在学校写的一篇可以为任何人或事物祈祷的祷文,“然后我个仔就系为我祈祷,希望爸爸可以有多啲时间去休息,都几感动”,说“亲子嘅关系系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