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主会圣母院书院师生金像奖手语演译歌曲 校长分享聋健教育之路
电影《看我今天怎么说》获香港金像奖7项提名,包括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故事探讨聋人青年面对社会现实的挣扎,连主题曲MV《What If》别出心裁请来多名聋人用手语传译歌词,带出“选择”这个课题。
在金像奖颁奖礼,歌手陈蕾联同献主会圣母院书院师生同时以口语和手语表演电影主题曲,不单是因为电影在该校取景,更重要的是该校是一所少数同时提供口语和手语双语教学的中学,让聋健学生一同上课。电影男主角吴祉昊、而女主角“方素恩”的蓝本人物王雪盈亦是该校毕业生,现时更在校内任教。
校长唐嘉明表示,自2013年起,学校已有57名聋生毕业,当中更包括像吴祉昊、王雪盈等能大学毕业的学生令人鼓舞,认为计划不单让聋童可在主流学校上学,健听学生亦学懂更多包容。
师生金像奖以手语演译歌曲 寓自由自在表达自我
《看我今天怎么说》获电影金像奖共7项提名,戏中小主角及一众聋人师生,包括王雪盈在内,于金像奖颁奖礼即席表演手语歌,与陈蕾一同“合唱”有份角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What If》,寓意聋健共融。
各人彩排近一个月,他们期望表演能让更多人认识手语,消除误解,接纳聋人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由于表演者大部分都听不见拍子,彩排时需手语指导从旁打拍子协助,为力臻完美各人紧接一次又一次的练习,只要当中出现动作不同步,又或是走位不协调,聋健双方都会认真商讨。
献主会圣母院书院每级设聋健共融班 演员吴祉昊亦是毕业生
无论是电影抑或主题曲MV,总会见到献主会圣母院书院的校园和师生参与;而在现实中,学校亦在聋健共融教育扮演重要角色。
学校于2013年开始加入“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每级设有一班共融班,今个学年全校有22名聋生,计划至今共有57名聋生毕业,于《看我今天怎么说》饰演Alan一角的吴祉昊亦是该校毕业生。
吴祉昊2岁时确诊听障,需佩戴助听器,不过他的口语及手语俱十分流利,中学毕业后升读港大资讯管理学系,虽然他在《看我今天怎么说》属首次担任电影男主角,但演出自然大获赞赏,更获提名2025年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
聋、健学生互相尊重学习 学会包容坚毅不效弃
献主会圣母院书院校长唐嘉明回顾过去多年经验,形容共融计划是双赢,一方面聋童可在主流学校上学,健听学生亦学懂更多包容。校内现时有11位双语教师,没硬性规定聋生要以口语抑或手语沟通,聋童学生会与健听学生一同上课,不同的是聋童不会上音乐、普通话及中英文聆听课,他们会获安排上抽离课,加强阅读及语文的基础练习。
唐校长续谓,学校参与计划12年,培育到像吴祉昊及王雪盈这类能成功大学毕业的学生令人鼓舞,加上王雪盈学成后返回学校担任双语教师,回馈母校,对师弟师妹无疑是树立了榜样,亦令健听学生明白,只要坚持就能克服困难。
唐校长笑言,自己看了《看我今天怎么说》最少6次,电影中有不少令他动容的对白,包括男女主角以手语表示:“手语系我母语,我以聋人为荣。”、以及“可以选择,我选择自由自在表达。”
棒球队属校内皇牌队伍 手语沟通战术成秘密武器
唐校长感谢中文大学、语桥社资及利希慎基金一直以来的支援,让聋人学生可接受主流教育,有机会向上流动。同时电影推出后,外界对聋童的生活及遭遇的困难多了了解,希望社会能给更多机会予聋人。
他同时透露,献主会圣母院书院的棒球队是校内皇牌,队员不乏聋生,王雪盈未毕业时亦是其中一员,由于担任棒球队教练的教师亦懂手语,故进行训练时不会听见一般球赛中的叫喊声,队员之间反而更有默契,比赛时亦可避免被对手洞悉策略,算是致胜的秘密武器。
语桥社资助聋童接受主流教育 手语属视觉语言必不可缺
无可否认,聋童或弱听学生在学习面对困难,除了难以入读主流学校外,另一情况是大众以为只要他们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听得到”就没问题。加上不少人普遍仍对聋人仍存在误解,觉得打手语会被标签,期望他们以口语沟通过“正常人”生活。
原来不是所有聋人都能借助工具辅助聆听,即使是听得到,聋生的口语水平亦有极大差距,即使他们就读特殊学校,因欠缺全面的资讯传达,学习进度亦难以确保,所以双语教育才是最理想的学习模式。
语桥社资(语桥社会资源有限公司)是中文大学“可持续知识转移项目基金”成立的独立非牟利慈善机构,由2006年开始推出“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计划”,至今已19年,亦是全亚洲首个同类型共融教育项目,目的是支援聋童接受无障碍主流学校教育,以手语及口语作教学语言,同时促进健听学童的全人发展,令聋、健双方达至真正共融。
9成聋童父母不欲子女入特殊学校 共融计划改写命运入读大学
语桥社资共同创办人姚勤敏表示,有研究指出聋童通过手语以及口语两者来学习的效果最好,可促进他们的口语及读写能力,但9成聋童的父母都想子女读主流学校,主流学校缺乏手语支援,学生即使有助听器或已做人工耳蜗手术,接收能力始终较差,如只集中针对训练他们的听力,不要说学习成效,可能连基本沟通都成问题。姚补充,有数据指出,如小孩到6、7岁时口语能力仍未发展,一般都难以突破,如欠缺手语教学,聋童坐在主流课室就如面对一幅高墙。
姚续称,手语作为一个视觉语言,对聋童来说是另一条出路,所以当年决定将双语教学引入主流学校,由一名口语教师及一名手语教师共同授课,但由于学校要在环境及行政上有特别安排,例如地板及台櫈都要转成塑胶,以减低踫撞及磨擦发出的声音,减少噪音免影响聋童,所以香港能做到从婴幼儿时期至中学的“一条龙”式聋人教育已经不易,他期望更多些学习手语,社会亦更易接纳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