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臣小学生命教育 学生模拟大肚体验怀孕妈妈辛劳 从反思中成长

撰文: 金敏琍
出版:更新:

香港的生命教育课程目前并未纳入中小学课程指引,位于屯门的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自2018年起积极推行生命教育校本课程,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日常生活情境体验,绘本教学及跨学科学习。

例如学生有机会“当一天妈妈”感受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又或是让学生在校内体验用手推车执纸皮,在模拟㓥房的狭小空间内做功课,感受弱势社群的生活困境,让学生从小一至小六循序渐进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及探索生命的意义。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德育及公民教育主任罗碧芝表示,生命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

彩虹伞游戏乃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五年级生命教育课程之一,结合了反思与分享,让学生从游戏中学习生命价值。(梁鹏威摄)

游戏、角色扮演、实地体验 让学生亲身感受反思生命意义

要向学生灌输人生大道理、建立正确价值观,学生在课室“坐定定”听书,效果未必明显。罗主任表示,拔臣小学的生命教育特色,是静态与动态结合,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实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反思生命意义及价值。

在校园操场上,一班五年级学生正投入地进行彩虹伞游戏,协力完成抛球、转圈等挑战,透过游戏结合反思与分享。

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德育及公民教育主任罗碧芝表示,生命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梁鹏威摄)

她以彩虹伞为例,指出在游戏前,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完成挑战;游戏后,学生则分享尝试次数与估算的差异,并讨论多次失败时是否想过放弃。罗主任指出,这些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坚毅的特质,思考如何面对困难,从而培养他们应对挑战的能力与坚毅精神,契合“逆境图强”主题。

现时小一至小六学生,在每个学期都会进行连续5星期合共10节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每一级不同主题。一年级是“你很独特”,希望学生从小就认识、欣赏、接纳自我,并建立生命是独特的价值观;二年级是“和而不同”,让学生有欣赏、尊重、接纳他人态度、三年级是“生命的价值”;四年级是“怜悯的心”;五年级是“逆境图强”;六年级是“关怀贫穷”,学生在校内用手推车执纸皮,以及在模拟㓥房狭小空间内做功课。

学生以保鲜纸包裹汽球于腹部,然后完成一系列挑战,感受母爱伟大及生命珍贵。(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提供图片)

“当一天妈妈” 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

例如学校举办“当一天妈妈”体验式活动配合“生命的价值”主题,当日学生把大汽球用保鲜纸包在腹部,模拟怀孕女性的身型,然后需要完成一系列日常生活动作,例如穿袜子、执书包,让学生感受母亲怀孕时的辛苦与生命的珍贵。

学生梁善曾参与“当一天妈妈”的活动体验,她表示“原来妈妈大肚时好辛苦”,在体验过程中亦让她有深刻感受,“有个同学气球爆咗,我即刻联想到流产,觉得生命好宝贵,要好好珍惜”。梁同学称,经过这次活动后,会主动帮妈妈做家务;逛街时又会主动帮妈妈拿环保购物袋,感谢妈妈孕育之恩。

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蒙著双眼感受失明人士不便后,在课堂上会透过跨学科学习,深化学习主题。(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提供图片)

模拟残障体验 激发对社会议题关注

四年级的“怜悯的心”主题则透过残疾人士的生活分享及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肢体残障者的日常困难。学生邓子柔在蒙眼体验后表示,短暂的黑暗已让她深刻感受到失明人士的无助与痛苦,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全身体及关注残疾人士的支援是否足够。

“有时在街上发现盲道突然中断,失明人士该怎么办?”这种体验不仅让学生学会同理心,更激发他们对社会议题的关注。

另一位五年级的黎峻行同学,他表示曾在校内观看一位失去双脚的珠峰登山者纪录片,让他明白到只要坚持不懈,就能达成目标,启发他遇到困难时不再轻易放弃,例如在参加普通话剧队时,他克服了背台词的困难,最终成功完成表演。

五年级学生邓子柔(左)及黎峻行(右)异口同声表示,学校生命教育让他们更认识自己。(梁鹏威摄)

跨学科整合 深化生命教育内涵

拔臣小学的生命教育课程不仅限於单一科目,而是透过跨学科整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罗主任举例,在六年级的“关怀贫穷”主题中,学生在校内体验用手推车执纸皮,并在模拟㓥房的狭小空间内做功课,感受弱势社群的生活困境。之后学生在不同科目中围绕相关主题进行进一步学习。

“数学科教授贫穷线图表,常识科探讨㓥房问题,中文科讨论关爱贫穷国家的议题,宗教科分享教会在香港的传道与社会服务”。罗主任续指,在体育科会透过球类比赛,比较贫穷国家在资源匮乏下努力上游的例子,带出感恩的信息。此外,活动组会配合主题举办相关活动,如参观及社区服务等,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贫穷问题,并培养关怀社会的意识。

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国民教育主任刘珮仪,是学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先驱,课程设计贯彻“知情意行”四方面。(梁鹏威摄)

从德育课到生命教育

拔臣小学的生命教育课程设计贯彻“知、情、意、行”四方面,即涵盖知识传授、情感共鸣、价值引导及行动实践。现任学校国民教育主任刘珮仪,过去曾担任德育及公民教育主任,是拔臣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先驱。

她回忆道,2015年的校外评核报告指出,学校过往推行的德育活动及课程“做法比较散乱,各科自行其是,力度不够集中”。为此,刘主任开始重新规划课程,并于2018年参与了教育大学为期一年的“协助小学规划生命教育计划”。

期间刘主任更到台湾考察当地的生命教育课程,汲取经验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摸著石头”过河,每一个学期都检视课程成效不断优化。

(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提供图片)

关注兔唇儿童生活情况 获家长赞赏

刘主任在观察中发现,学生不仅普遍懂得珍爱自我,更能将关怀延伸。她曾邀请唇腭裂(俗称兔唇)儿童家长到校分享,当展示唇腭裂儿童照片时,学生未显异样目光,反而专注追问“为什么会形成唇腭裂?”“小朋友吃饭时该怎么协助?”等深层次问题,令家长惊喜赞叹。

刘主任剖析,这正是生命教育的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更透过反思与讨论,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中华基督教会拔臣小学罗碧芝主任(左)及刘珮仪主任认为,生命教育不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梁鹏威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