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天地|文物教育新范式——圣若瑟英文中学构建立体中国历史课堂
当青铜器的纹理跃出课本,当陶俑的釉色映照千年文明,历史教育便不再是纸上谈兵。圣若瑟英文中学近年开设“中国历史文物展示活动教室”,透过系统性整合复制文物与课程内容,打造“以物带史”的教学模式,更获鸿踪里捐赠历代陶瓷、钱币等珍品,为传统历史教学注入新动能。(内容由圣若瑟英文中学提供)
跨域整合的教学设计
学校突破传统授课框架,将博物馆教育理念移植校园。教室内陈列逾百件复制文物,从龙山文化黑陶到明清青花瓷,皆依时序编排形成历史脉络图。教学团队同步开发《文物里的中国历史》教材套,结合考评导向的探究任务,使历史具体化。
学校特别与不同校外机构合作培育学生导赏能力。参与者除需完成专业培训,更要向小学生、家长解说展品。这种“学习者即传播者”的培育模式,成功使历史知识从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输出。
多维互动的学习体验
学校更设置三类特色活动:
工艺实践:透过掐丝珐瑯复原《千里江山画》、模拟文物修复等工序,将艺术技法转化为历史认知载体。
跨科协作:与资讯科技科开发学习文物互动程式,联同视艺科举办青铜器陶艺创作,结合图书馆开展甲骨文书法工作坊。
实地研学:组织学生到隋代回洛仓遗址考察,在洛邑古城进行汉服体验,将历史转译为空间记忆。
教育成效的立体呈现
当学生亲手拼接文物碎片,在10米深的古代粮窖前惊叹先人智慧,历史教育便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文化认同的质变。这项创新实践的价值,在于建构“可触碰的文明记忆”。教师团队将冰冷展品转化为探究历史的钥匙,让学生在修复瓷片裂痕时理解匠人精神,在临摹甲骨文时体悟文字演进。当年轻世代从器物纹理读懂文明密码,中国历史教育便真正实现了薪火相传的使命。
(内容由圣若瑟英文中学提供)
若学校有意于校园天地刊登文章,欢迎按此浏览投稿须知及提交稿件。
另外,《香港01》推出中华文化学人计划,如对计划有任何查询,欢迎电邮至“education@hk01.com”(标题注明 ‘中华文化学人计划查询’),或WhatsApp / 电话(35828747)联络《香港01》代表黄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