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资聚贤|大熊猫也是熊
文: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梁永健副校长
近来香港一片熊猫热,很多人却不知道,大熊猫是世上现存八种熊之一(其余的是北极熊、棕熊等)。一月中,我校三十多位初中和高中同学前往四川考察大熊猫生态。在当地繁育基地安排下,我们可以极近距离与大熊猫相处,深入观察牠的庞大体形、尖锐牙齿和利爪。尤记得大熊猫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胡萝卜、竹笋咬断的一幕,令不少同学对这“人见人爱”的物种刮目相看。成年大熊猫虽然可爱,但也多是只可远观,因此护理员也绝少跟牠们亳无阻隔地“同框”出现。
大熊猫的身体结构本来就是为吃肉而设,因此牠不太会消化植物;但正因“消化不良”,大熊猫的粪便成了重要的科研材料──当中既带有牠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以追踪“物主”,也反映牠的进食习惯、身体状况、行走方向等。回想起同学一一拿著大熊猫粪便跟护理员学习“便便的科学”──绿色的是竹子、红色的是胡萝卜……同学有时又靠近便便嗅一嗅(其实只有植物纤维的气味),也甚是有趣。想不到一坨粪便蕴含了这么多科学概念。这样极具学习效能的一课,也只能亲身到繁育基地才可体验。
亲身体验才算是学习
小熊猫也是旅程的重点研习物种。同学们花了一个下午利用竹干、竹叶、麻绳等材料为小熊猫制作丰容物。同学们画草图、拿材料、又请繁育基地职员帮忙破竹、钻洞,创作丰容物,务求要小熊猫觅食时多动脑筋,增添乐趣。更难得的是同学们展示制成品时,护理员亲自给予回馈。记得有同学把丰容物设计得高高的,表示要让小熊猫跳来跳去;不过护理员指小熊猫不太会跳,大家顿时笑翻了。但正正是这种经历,大家都牢牢记住了小熊猫的习性。这样的STEAM课堂,比我过去观摩的都还要实在!
在护理员和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下,大熊猫数量一直上升,至今已越二千只,威胁程度也从“濒危”降为“易危”。虽然现时香港正规课程与大熊猫未有直接结连,但同学走出课室、亲身尝试,建构知识之余亦建立价值观。同学了解到国家对大熊猫保育的努力,也亲身体会维护生态安全对国家以至全球生态稳定的重要,并把学习所得应用到其他课题上,这点更是关键。是次旅程只有短短五天,除到访两个繁育基地外,也到三千五百米的高山考察高地植被,又测量不同海拔的气候要素、在夜间寻访野生动物。行程虽然紧凑,但我欣赏同学积极尝试,为自己留下创举:第一次看雪、第一次攀高山、第一次极近距离观察大熊猫……这些都是学生的自身经历,促进高效和高阶学习——学生的经历,加上教师的总结,有效的学习就出现了。
作者: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梁永健副校长
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简介:
香港直接资助学校议会(直资议会)由全港的直资中小学组成,议会以协助直资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体系为目标,让家长为子女选择学校时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