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提早回校练习兴趣 佛教中华康山学校着重培养学生内在动力
赖床不愿上学原来并非孩子们每日的“指定动作”!位于东区的佛教中华康山学校就有好方法令学生自动自觉起床上学,部份学生更会自发提早回校参加练习,关键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并提供发挥空间,让学生喜欢上学。
学校连续10年荣获关爱校园荣誉,马中骏校长接受“01教育”专访时表示,教师致力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学校给予他们的关爱,会运用科技来留意学生的日常表现,主动了解学生在学业和品行方面的变化,由老师作出适当的跟进和支援。学校于本学年更加入了关爱基金在校课后托管服务计划,学生放学后可以在校接受功课辅导、温习和参加活动。
学校活动中试出兴趣 栽培小朋友切忌心急
“Let everyone shine”是学校的口号,马校长希望每位学生都找到属于他们发光发亮的地方。他说每位学生都有其专长,可能是读书、口才或运动,故学校在一年级便开始鼓励学生寻找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并提供不同的课程选择,例如在艺术方面就有古筝和口风琴等音乐课程,较静态的就有围棋以及各种体育运动等。他说,栽培学生切忌心急,应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空间,让学生慢慢发展兴趣。
要让同学投入活动并非提供教练或硬件等配套就足够,马校长强调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热情。他特意在学校图书馆加入与不同兴趣有关的漫画,例如篮球的《男儿当入樽》、围棋的《棋魂》、足球的《足球小将》等,形容漫画可以是活动的延伸,学生阅读后“热情又再多一啲”,从而发自内心地喜欢该项课外活动,“你唔叫佢都自己起身返嚟打波跳舞”。他又补充指,当学生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后,学校会给予们参加不同比赛或在台上表演的机会,“引佢哋去喜欢呢件事”,从而获得满足感。
两位钟情跳舞和打篮球的唐子月和吴玥晓便是例子,自从她们开始跳舞和打篮球后,都会愿意花额外时间回校或留校练习。唐子月即使没有导师特别安排,都会为了早点回校练习,每晚做完功课后便会上床休息,然后一早回校练习跳舞。她为了在台上有完美的演出,试过整个星期都提早回校不断练习同一舞步。
插班生变化大 提供空间培养内在动力
学校的另一特点是对学生的关爱及照顾。马校长忆述学校曾有插班生的成绩和品行于入学时都不太理想,后来在老师和同辈的鼓励下慢慢变得不抗拒上学,全因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他喜欢上学。另外,学生转校后因为不同的配套帮助而“做功课快咗”,有更多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无人机,正循环下提升了学习动机。他强调“你畀啲空间佢,佢自然会做得好,呢个就系内在动力”。
日常课堂之中,老师为了更好地支援学生和培养学生有自信,会透过资讯系统纪录学生的课堂表现,按需要设立加分项目,并就学生不同的表现给予分数,例如团队合作、有爱心、好学、诚实、热心助人等等。老师可以从中观察到学生在学术和品德上的表现,然后作出适当的关心和跟进,例如在课后主动找学生了解是否有不同困难,让学生及时得到帮助。
东区唯一学校参加托管服务计划 减在职家长压力
为了更全面地照顾学生,学校于本学年正式加入关爱基金在校课后托管服务计划,是东区唯一一间加入此计划的学校。家长每月只需要支付$1,500元,学生放学后即可留在学校做功课和参加课后活动,现场有社工和导师提供辅导,方便不同类型家长的需要,帮助在职家长舒缓压力。
佛教中华康山学校即将迎来80周年校庆大日子,明年将会举办学校开放日、运动会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与校友、学生和家长同乐。展望未来,马校长希望每位学生都能愉快学习,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及找到属于自己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