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不理旧账是公然拆台中央政策 官僚主义已成中国发展根本障碍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一位政协委员说道:“到一个地区投资兴业,企业家最怕的是什么?莫过于新官不理旧事!”这句话让许多民营企业家深有共鸣,反映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
不少内地民众都有一个负面印象:当某一位地方官员为了政绩、税收、就业,往往会积极响应中央政策,高调招商引资,可一旦把企业吸引进来,待当初负责的地方官员离任之后,一些新上任的官员不愿去理会前任官员招商引资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问题,甚至连合同和司法裁判都不遵守,让当初被引进的企业陷入欲告无门的困境。这样的负面印象严重影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让许多民营企业家对于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在地方上的执行产生疑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奇迹,在相当程度上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关于民营经济有一个著名的“五六七八九”的说法,即民营经济为中国“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改革开放的成功,一个关键原因正是在于为民营经济打开了一道通往世界舞台的大门。既然如此,当今天中国欲走出三年疫情和近年来内外形势叠加造成的经济困境,欲达成第二个百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不能不像改革开放之初那样继续为民营经济的壮大创造空间,实实在在解决民营企业的困境。而这自然包括困扰许多民营企业家的“新官不理旧账”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宣布向“新官不理旧账”问题亮剑。7月18日,湖北省发布《2023年度征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线索的公告》,提及“因党委、政府换届,领导干部岗位变更,招商引资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政策措施不落地、不落实、执行不连续问题;对签订的合法合规合同或作出的合法合规承诺不履行、不兑现问题;对解决招商引资、政府投资项目建设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担当、不作为,导致合法合规项目不能及时落地、建设、投产、见效问题;其他“新官不理旧账”问题。除湖北省之外,辽宁省、云南省、山西省、湖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等多地,同样要求纠正“新官不理旧账”等政务失信行为。
从现实来看,“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较为普遍,甚至存在于本应作为治理榜样的省市。比如,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论道理应该积极落实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解决民营企业的正当诉求,但遗憾的是,连北京都存在“新官不理旧账”问题。
7月19日,国家最高规格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总体要求是“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其中有两处与“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有关联。一处是第三条意见“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明确写道:“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讯息纳入全国信用讯息共享平台。”另一处是第六条意见“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责任人的问责处罚力度”。
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更要落到实处,让每一家具体企业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因为对于已经改革开放45年的中国来说,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和关于民营经济的政策早已写入宪法并不断被重申,如今缺的不是政策,而是有效执行,是不被地方官僚主义所异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点名“为官不为”问题,同年国务院第三次廉政会议更是尖锐指出:“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然而近年来,以“为官不为”为主要特征的官僚主义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官员“新官不理旧事”,漠视民营企业和民众正当诉求,甚至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所言“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置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于不顾,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不论“新官不理旧账”还是“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和腐败,是懒政怠政,属于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这既会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国家政策产生负面影响,又会伤害世人对于中国法治的信心。可以说,“新官不理旧账”所代表的官僚主义已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根本障碍,亟待移除。重新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重新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除了依赖于国家法律和中央政策之外,更需要从解决具体的“新官不理旧账”和官僚主义问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