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不缺政策 听其言观其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意见》)全文公布。这是继2019年中央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后,又一中央专门针对民营经济的重磅政策“礼包”。
值得注意的是,7月1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也就是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出炉之后,中央授权新华社发布了这份民营经济的重磅意见。这充分显示了这份意见出台之稳妥,以及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重视。而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将常态化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此前已经召开3场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与部分民营企业负责人面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可上去,中央这次是要下大力气振兴民营经济。中央有政策,执行层也开始有动作。
民营经济“报忧”
从数据上看,从工业增加值看,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私营企业增长1.9%。2022年是近年来私营工业增加值增速首次低于全国增速,今年上半年延续了这一趋势。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8%,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0.2%;民间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从2015年最高占比57.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52.9%。
据统计,在持续五年的时间中(2017-2022年)增速高于三年(2019-2022)增速,三年增速高于去年(2022年)增速,去年又高于今年前5个月。
民营经济增速上不来,中国经济如何重拾中高速增势?另外,今年6月份,青年失业率达到21.3%的高点。公务员与其他编制类机构释放出再多的岗位,央企国企招得再多,对整体就业形势而言都是杯水车薪——更何况国企的整体用人规模一直在缩小,要解决就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民营经济有意愿招聘、有能力招聘。
所谓民营企业的就业吸纳度,从根本上而言自然是信心问题,最直接相关的其实是扩张意愿,而扩张意愿的最真实尺度就是投资。
数据上,自2012年公布民间投资数据以来,2012年至2017年期间,民间投资与全国投资增速同步,都是10.4%;2017年至2022年期间,民间投资平均增速为4.4%,低于全国投资0.3个百分点;2019年至2022年,民间投资平均增速为2.9%,低于全国投资1.3个百分点。2022年3月,民间投资增速还高达8.4%,而今年上半年,已变成下降0.2%,1年间增速下滑8.6个百分点。
同时,2022年,新增民营企业(含个人独资企业) 数量出现下滑,较2021年少增91.7万家,降幅高达9.96%,是近年来的首次。
民间投资增速负增长,新增民营企业数量下滑,你说就业怎么增长?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不投资不创业的就业增长。
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公号上周发布了一篇文章:《平台企业在支持科技创新、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形成了一批典型案例》。文章专门强调了平台企业的投资问题,“从调研情况看,平台企业持续加大在技术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力度,2023年一季度,我国市值排名前10位的平台企业通过自主投资或子公司投资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
所谓民营经济的信心,最根本的评估尺度也是投资和扩张。把大把的钱花出去,把大批的人招进来,是为信心。
什么影响民营经济信心
什么影响了民营经济的投资意愿、扩张意愿,乃至信心?
其一,民营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市场监管的稳定。确实需要审慎出台市场监管政策,谨慎把握政策实施力度,谨防政策调整过快过猛……加快制定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下的资本进入“红绿灯”清单,该亮红灯亮红灯,该亮绿灯亮绿灯,亮错灯处要及时改正,消除“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概念误读对民间投资信心的负面影响。
其二,民营企业产业拓展制度性壁垒有待进一步打破。在民营经济遭遇的诸多体制障碍中,“准入壁垒首当其冲,最为突出”。这造成了一个正日趋严重的问题:民营企业的数量和资本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内卷”严重,转型升级、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受限。
上述两点互相缠绕彼此作用,结合当下的经济境况,实则可以理解为一点:在民营经济投资大幅下降背后,是很多领域根本进不去,或进去之后面临著极强的监管风险。
另外就是民营企业缺少信心,主要是他们对自己财富的担心,缺少安全感。这种担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过去的经历或所知的其他人的经历,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感觉。但是,消除这种感觉却不是靠官方几句表态的话就能做到的。
《意见》的出台,从8方面31条来看,决心很大,措施满满,诚意很多。
比如:“健全失信行为纠正后的信用修复机制,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这为那些资金链断裂、无奈当“老赖”的企业家留下了口子,不会把他们一棒子打死,要治病救人。
比如:“按照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推行告知、提醒、劝导等执法方式,对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也还是不一棒子打死,法制上给民营企业家机会,松绑,从宽,放活。
对于网络上不正常的对民营企业喊打喊杀的现象,要求:“把握好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及时回应关切、打消顾虑”。
而与此相反的是,对拥有权力的政府和公家单位,刀刃向内,要求反而更严格了。就是说,那边是放宽,这边是严管。
比如:“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失信记录和惩戒制度,将机关、事业单位的违约毁约、拖欠帐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判等失信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意味著,公家单位也没有护身符,市场上谁都不能当老赖。
还要求“严格执行《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帐款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加大对责任人的问责处罚力度。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不得以内部人员变更,履行内部付款流程,或在合同未作约定情况下以等待竣工验收批覆、决算审计等为由,拒绝或延迟支付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款项”,也就是,如果有公家单位再敢拖欠,以后就是审计、巡视的整改问题:“完善拖欠帐款投诉处理和信用监督机制,加强对恶意拖欠帐款案例的曝光。完善拖欠帐款清理与审计、督查、巡视等制度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可以说,《意见》很多政策是实实在在的“真招”,应该是经过用心调研的,如果落实得好,就会见到效果。
缺的不是政策 是政策的落实
民营企业创业难、死得快,破产率高,主要还是因为私人企业、小微企业势单力薄,概括起来可以说:准入难、融资难、回款难、中标难、维权难。
进一步具体说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一是融资问题部分缓解,但融资难融资贵仍然突出。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和利率未有明显降低。二是税费负担有所减轻,但整体成本仍然较高。特别是原材料价格明显上涨,集中于行业中下游的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成本增加较快。三是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持续改善,但市场准入、产权保护等问题仍然突出。四是部分政策有助于民营企业长期健康发展,但调整过快过猛影响企业经营。一些地方政府在落实税收、社保、环保等政策上“一刀切”,干扰企业正常经营,误伤部分规范经营的民营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发展遇到这些困难,也都是可以说是长期以往。从2005年的“非公36条”,2010年的“民间投资36条”,2019年的《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到这一次。更别说还有多少地方政策。直白的说,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各种支持力度可谓空前巨大、态度可谓空前明确。尤其习近平今年两会期间再次强调,中央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民营经济也并不缺政策。这不,《意见》一颁布,发改委立即表示为《意见》落实落地,近期将推进两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配套政策文件。但有政策,和政策的执行,确实是两层皮。政策的落地和政策,又不得不反噬到中央的初心。这是“死穴”。
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如今如何让民营企业相信“当作自己人”,如何真正能让民营企业享受到政策的红利,关键都是看怎么做。要用行动打破制度壁垒,以市场的激励重新启动民营的投资与扩张,如此,这盘民营经济的珍珑棋局才可能就满盘皆活了。有了新增投资,就有了增长、就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