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连医改抗议注定是一场“公婆之争”
医改放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因其涉及范围大,牵扯利益广,都是一项难度极大的改革。中国新一轮医保改革引发的武汉、大连等地的群体抗议,只是让这一世界性难题从隐形走向显性,从抽象走向具象。
基本事实面的情况并不复杂。早在2022年4月,因应于新阶段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随后,中国各地纷纷出台配套的实施意见,并划定了落地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最早爆发群体性抗议的武汉,于2022年12月31日引发《武汉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实施细则》,定于2023年2月1日实施。内容包括职工医保参保人的普通门诊治疗费用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范围,调整个人账户计入比例以及实施个人账户家庭共济等三个部分。今次起自武汉、后来蔓延至大连的抗议,源自于参保人自觉个人账户的钱变少了,产生了被剥夺感,故开始走上街头表达不满。
为了平息事态,官方近期也在不断通过媒体释疑解惑。参保人个人账户的钱“缩水”多少?个人账户里少的钱去了哪儿?为何要在此时推行改革?改革后参保人亏了吗?谁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围绕这些问题,虽然官方反复解释,但民众层面似乎并不买账。
站在官方立场,医保改革必然是一笔总体账、长远账,按照东南大学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张晓教授的解释,“此次改革的核心关键词是‘权益置换’,即将原划转进医保个人账户的约一半资金,放入大的统筹基金池,共同提高门诊保障水平”。但对民众来说,只能算短期账、具体账,“权益置换”使得个人账户钱变少了是很具体的、即刻的,而官方承诺的“参保人群均会从这次改革中普遍获益”则是抽象的、随时可变的。
从这个层面来看,这场被不少媒体冠之以“白发运动”的抗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公婆之争”,官方也好,民众也罢,站在各自立场都很理直气壮,也都有各自行动的充分理据,也因为这样,当矛盾以群体性抗议这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官方再多的释疑解惑,也无法在短期内奏效。再加上以年轻人为主的反封控示威所激发的民众层面的“赋能感”,也即认为通过大规模的群体抗议可以改变政策、倒逼政府让步,故此也让今次以退休人员为主体的医改抗议夹杂了理想主义的一面。
以结果论,虽然今次医改抗议雷声不小,但最终却很难扭转顶层设计。不过今次抗议仍有积极的面向:一方面,举凡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改革,比如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改革,在推动之前务必要做好各方面解释和铺垫工作,毕竟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同阶层维护个人权益的诉求不断增长,表达诉求的方式也趋于“共同体化”,这对于各个地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去地方上习以为常的维稳手段,只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不断空耗本就脆弱的公信力。
不能因中国防疫后期的混乱否认前期的成效,同样地,不能因今次医改引发的抗议而否认中国医改过去这么多年取得的成绩。2021年1月 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报告》,《报告》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8%,比2013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为96.1%和97.6%。该调查自1993年开始,每5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一次。2012年,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出版中国特刊,对中国医改政策制定和实施给予积极评价,并认为如何提高医保覆盖率、降低成本、应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巨大挑战,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难题。中国的医改进程、解决方案和经验教训,为激发讨论提供了证据,这不仅影响中国的未来,也将影响全球的医疗模式。
所以今次的医改风波,看似是特定群体利益短期内受损的应激反应,其实背后是早已有之的世界性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当这样的抗议发生后,不少揪著“气球事件”不放的媒体并没有将其放大解读的深层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