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与《三体》成待宰火鸡 《纽时》何以自居农场主?
经历疫情期间低潮,内地影视产业在今(2023)年春节档期缴出表现不俗的成绩单,举凡电影《流浪地球2》、《满江红》,以及电视剧《狂飙》、《三体》、《去有风的地方》等作品,都取得赞誉的口碑。不过,看在美国媒体《纽约时报》眼中,却又是另一番风景。
《纽约时报》接连打了差评
《纽约时报》近期接连刊出两篇影评,聚焦在内地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相对于中国和海外中文观众给出的好评,《纽约时报》的两位作者,则带着颇不以为然和贬抑的口吻给了“差评”。
在《纽约时报》看来,电影《流浪地球2》最大的问题在于“近三小时错综复杂的故事线、漏洞百出的主题和混乱的、显然得到了国家认可的政治潜台词”。在不认为2019年《流浪地球》第一部“取得了多少真正的电影艺术成就”前提下,指续集更是“充斥着夸张情节和突出的民族主义思想”,从而认定其“流浪到另一个极端”。
对于真人版电视剧《三体》,《纽约时报》从标题就给出了结论:“忠于原著的平庸之作”。全文重点放在了该剧的讲述方式和翻译问题,强调演员既无出彩表现、3D动画平淡无奇,且“讲故事的方法就像给孩子读书一样”,“整体制作质量──布景、表演、音乐的使用──都低于一般的优质剧集”。
对中国作品鸡蛋里挑骨头?
《纽约时报》这两篇拿中国科幻影视作品“说事”的剧评文章,读来令人意外,却也在意料之中。意外之处在于,其颠覆了一般观众的观感,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不只在中国的“豆瓣”取得了8.2和8.3的高分,在西方观众常用的互联网影视资料库IMDb,也拥有不低的8.0和7.9评分。
更令人意外的地方是,有别于过往将报道重心放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负面话题,此次《纽约时报》罕见地把笔墨集中到了中国影视作品,尽管不怀好意,却也间接体现出中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已到了西方必须拿放大镜严阵以待,甚至是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的程度。
然而,如此情景亦不令人感到过于预料之外。原因莫过于西方媒体虽然长期在国际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但声量大并不等于掌握真理,在资本横行与流量为王的时代,媒体扮演的角色愈发转变为迎合既有口味和价值观的想像,对中国崛起的全方位敌对和忧惧,在政治、军事、科技等领域既已如此,作为软实力象征之一的影视作品,自然也难以例外。
此外,由于网飞(Netflix)随后也将推出《三体》另外的改编版本剧集,两个版本的较量已经在互联网舆论场上展开,或许也蔓延到了美国媒体的视域之中,左右了其评价的轻重,文中也不乏流露出扬此抑彼的味道。
影评背后隐含两种价值取向
更为深层次因素,恰恰在于刘慈欣科幻作品展现出来的中国世界观,当其经由作品改编成为“中国故事”向外发挥影响力时,与“美国故事”或“西方故事”所形成的思想碰撞。事实上,当刘慈欣《三体》三部曲两度获得“雨果奖”肯定,《纽约时报》早期对于这部作品是抱持着相对正面肯定的角度,曾经对刘慈欣本人做过专访,还曾报道介绍过主政美国时期的奥巴马(Barack Obama,台湾译作欧巴马)是如何钟情于《三体》,称之为“白宫里的科学狂”。
《三体》小说中出现对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关于人类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批判,西方世界自然可以从中找到共情通感之处。但刘慈欣作品所蕴含的宏大关怀,还包括了《流浪地球》与《三体》都随处可见的“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不仅是中国内部的“集体主义”,还是世界性的“集体主义”,与西方荷里活(内地与台湾译作好莱坞)式的“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之间,无不将人类世界何去何从的两条道路,摊到了世人面前。
与此同时,《三体》等作品里面透过对外星生命“先进文明”与地球“落后文明”两者关系的辩证式理解,本身就带有对人类文明是否已进入“历史终结”的质疑意味。比如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昆虫意象,便代表着来自于外星文明高高在上的视角,同样也呈现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线性史观所带来的“文明”vs.“野蛮”、“先进”vs.“落后”等二元对立式价值取向及其思想束缚。
中国和世界不是待宰的火鸡
《纽约时报》拿《流浪地球2》和《三体》开刀之际,中美两国之间因为“流浪气球”事件产生了龃龉,美国政客和媒体引领发动的对华舆论战随之开打。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流浪地球2》和《三体》,得到了美国媒体与原先推崇原著截然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其实可以完全看作中美大国博弈对抗深化之后的结果,也是“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端上世人面前选择时,必然遭遇到的挑战。
当然,中国的影视作品绝非尽善尽美,臻于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科幻题材,要如何让世界多元的味蕾适应、接受和认可“中国故事”,依旧考验着中国说故事的能力和技巧。
不过,电影《流浪地球2》和电视剧《三体》,被《纽约时报》以“打差评”的方式进入西方观众视野之中,不由得令人想起台湾中央研究院学者吴启讷曾经打趣地说:“在外星智慧生物袭击地球之前,我们也无法期待当代西方‘发达’世界看清人类命运生死与共的真实面貌”,用来看待《纽约时报》影评背后的“用心良苦”,不得不说是恰如其分。也让人想起《三体》原作里经典的“农场主”假说,中国乃至于世界并不是待宰的火鸡,而《纽约时报》又有什么傲慢的底气,自居起那位固定时间现身喂食的农场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