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外交突破” 一场游戏一场梦?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台积电12月6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厂举行移机典礼,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和苹果公司执行长库克(Tim Cook)等人出席,可谓众星云集。拜登欢呼“美国制造业回来了”,库克则宣告芯片很快可以贴上“美国制造”的标签。伴随两人“雀跃”之情而来的,则是美国是否正在“掏空台湾”的“去台化”忧虑。

事实上,隐藏在台湾国际舞台“高光时刻”背后的,往往是中美深层博弈棋局的角力。美国热情“欢迎”台积电赴美设厂,反映其对于台海安全的忧虑,以及对华科技竞逐的布局。台湾在喜悦之余,不应忘记曾经有大半年时间掀起地缘政治风波的立陶宛事件,随着时间推移进展,几乎赤裸裸地验证了台湾“亲美抗中”外交路线的高度脆弱性。

美国总统拜登12月6日出席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新工厂的移机典礼,致词表示“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投资400亿美元,是该州史上规模最大的外人直接投资案,不但创造1万个建筑业的工作机会,也将创造1万个高科技工作机会,我要感谢台积电里的每个人促成这桩美事。”(Facebook/美国在台协会 AIT)

台湾大喝立陶宛“民主兰姆酒”

俄乌冲突爆发之前,2021年美国对华博弈战场转移到波罗的海,由立陶宛扮演起打头阵的先锋角色。该年5月,立陶宛议会先通过决议指中国新疆政策乃“种族灭绝”,接着宣布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17+1”合作机制。6月30日,立国又宣布将在台湾等地区设立代表处。一场名为“外交突破”、实为虚化“一中”的政治大戏拉开帷幕。

与台湾直线距离8,295公里的立陶宛一夕“挺台”,经济与创新部长阿尔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曾对媒体展现决心:“不担心中国制裁”。2021年7月20日,蔡英文透过Facebook宣告“重要外交突破”,表示“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即将成立,官方倾力宣扬此乃欧洲第一个以“台湾”为名的代表机构。

北京的反制随之而来。在政治上,外交部于同年11月18日宣布将中立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尔后则进一步对立陶宛施以贸易制裁。台湾方面,岂敢怠慢立陶宛这位得来不易的“民主伙伴”,宣示包下被中国海关挡下的2万瓶立陶宛兰姆酒,超商开放预购即被台湾民众“秒抢光”,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Facebook还推出菜谱,教导民众如何运用立陶宛兰姆酒入菜料理。

针对来自立陶宛的兰姆酒该如何饮用,台湾国发会1月3日在Facebook表示,深色兰姆酒风味强烈丰富,纯饮入菜都相当合适,并分享四帖做法,呼吁台湾民众如果在市面上看到立陶宛兰姆酒,“一起用新台币帮忙下架!”(Facebook/台国发会)

与此同时,民进党政府更豪掷2亿美元设立“中东欧投资基金”,以表明“持续向立陶宛政府、人民与企业展现我国与立陶宛深化经贸连结与实质关系的决心”。立国也曾力邀台湾前副总统陈建仁参加于维尔纽斯举办的“民主未来──对抗极权主义高阶论坛”,陈建仁在会上宣示台立“坚持做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堡垒”。

随着台立关系迅速升温,当时不乏有学者判断,双方不是不无可能打破北京“一中”红线,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经过风风火火的一段酝酿,今(2022)年11月7日立陶宛驻台贸易代表处终于在台北揭牌运作,台外交部特别发布新闻稿,称此为“台立两国合作展开新页”、“彰显民主伙伴相互扶持”。

寻求“起死回生”的“替死鬼”

然而,从去(2021)年6月上演的这出大戏,却在一年多的时间后逐渐变调、走味。就在立陶宛贸易代表处揭牌的当天,英媒路透社(Reuters)揭露,台湾的“国家发展基金”向立陶宛一家科技公司投资了350万欧元。台湾社会再熟悉不过的“金钱外交”印象,又重新浮现出来。

不仅于此,这个象征蔡英文政府“重要外交突破”的立陶宛驻台办事处,旋即被民进党立委质疑名称、功能不如预期。台外交部长吴钊燮则坦承,立陶宛代表处为该国经济创新部设立,目前不具办理外交签证、领务等功能,但会提醒对方,代表处应该具有这方面功能。

说到这里,故事不妨再拉回那位扬言“不担心中国制裁”的立陶宛经济与创新部长阿尔莫奈特身上。根据立陶宛统计部门的资料,1月至9月立陶宛对华出口额同比下降67%,仅为6,070万欧元;原产于立陶宛的商品对华出口额同比降幅更是达到了81.5%,目前仅为2,570万欧元。

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主任委员龚明鑫(右二)率领的中东欧三国经贸投资考察团,2021年10月27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市代表台湾政府,捐赠立陶宛10架台制警用无人机、400条环保毛毯。(台湾外交部)

以这些数字作为背景,立陶宛媒体《商业新闻》(Verslo žinios)11月30日刊出阿尔莫奈特的专访,可说是“画风丕变”。她先强调“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所有的价值链交织在一起,想要完全排除中国是不可能的”,还看到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接着她谈起立陶宛的经济处境与期许,指立陶宛对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出口,长期而言有助于弥补立陶宛在对华贸易上的损失,但长远来看,还是希望与中国的贸易能够得到恢复。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名誉教授张麟征曾对立陶宛“设处”风波发表独到见解,她认为在这件事情上,“立陶宛做了替死鬼,台湾做了冤大头”,实为美国的“一石三鸟”之计,既可以给北京添麻烦,考验欧盟是否团结,还可以离间中欧关系。阿尔莫奈特的最新表态,基本印证了张麟征之判断,如今“替死鬼”寻求对华“起死回生”,而蔡英文政府这个“冤大头”人人对此低调讳言,“外交突破”终成“外交泡沫”。

时代转折的一张“多米诺骨牌”

细究立陶宛对台外交“泡沫化”的原因,终归还是得回到国际政治的“现实”本质。立陶宛向台伸手“友谊之手”之初,那是拜登上台重整被特朗普(Donald Trump,台湾译作川普)破坏殆尽的民主阵营盟友关系,立陶宛也希望借着一张“台湾牌”被美国看到,进而登上美国这班“民主列车”。此等“民主团结”荣景,经历了疫情肆虐与俄乌冲突而被暂时冻结。

立陶宛驻台代表机构11月7日正式揭牌运作,却被质疑该处为立陶宛经济创新部设立,不具外交领务功能。图为“立陶宛贸易代表处”挂牌,台湾外交部欧洲司长姚金祥(左)向立陶宛驻台代表卢思融(Paulius Lukauskas)致意。(台湾外交部)

于今欧洲主要国家在现实需要的驱动下,有意打破原先被冻结住的局面,寻找得以恢复原有常态的出路。转折点当属德国总理朔尔茨(Olaf Scholz,台湾译作萧兹)于11月初率领12位企业家访华;朔尔茨更于12月5日刊文于美国《外交事务》杂志(Foreign Affairs),表明“不要因为中国崛起就对其孤立或减少合作,相反,德国会继续与中国一道合作,为两国企业创造更多机会。”还可看到,荷兰也有表态将捍卫自身利益,不会完全配合美国针对中国出口管制。

立陶宛对华态度的微妙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如同朔尔茨使用的德语单词“时代转折点”(Zeitenwende),代表了欧洲国家在自身利益考量下,对时代新局做出调适的缩影。当蔡英文政府把“民主”意识形态口号视为万灵丹、护身符,却看不到国际政治现实的另一面,那么立陶宛“变脸”所寓意的一场游戏一场梦,会不会成为推动多米诺效应(Domino effect)开端骨牌的一种隐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