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习近平模式”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专家有话说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编按:习近平在二十大政治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未来五至十年理解中共发展途迳的重要关键词。著有《解读马克思》一书的台湾佛光大学名誉教授姜新立,在本文对比了“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差异,指出中共建政后的现代化之路历经俄国道路、毛泽东模式到邓小平模式,并在习近平时代步入了新阶段,因为“新的中国实际”亟待用“现代化”逻辑加以解决,体现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更有“中国特色”的国情。

“二十大”的中心任务

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未来五年在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共领导下如何带领全体人民建造国家的最重要的政治性会议。习近平这次“政治报告”可谓全方位式的政治报告,中心任务是“政治报告”第三节“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清楚交代中共未来五年要完成的历史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此话有两个重点:其一是未来中共的中心任务是“全面”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便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即中共建政(1949年至2049年)一百年,所要奋斗的目标而努力推进。习近平的政治任务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局。这是关键阶段,因为有良好准备策划的开局预设了成功实现的条件。其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构途径与模式是“中国式现代化”。

10月16日,习近平在台上发表中共二十大报告,关键词之一即“中国式现代化”。(美联社)

“现代化”vs.“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上说,从现在起要用“中国式现代化”把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里有三个概念有待剖析:一是现代化,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是中国式现代化。

1. “现代化”

“现代化”(Modernization)初现在西方,通指“人类透过彼此合作来迅速扩大对自然的控制”(D. A. Rustow)。再说清楚点:“现代化是有系统地、持续不断地、有目标地运用人类的各种能力,合理地控制人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达到人类的各种目的”(J. Hall)。不论是罗斯陶或霍尔的释义,都指人类利用自然科学为手段控制自然,促进社会文明加速前进。

通常西方学者给“现代化”下定义,不外二种途径:一是“二分法”(D. Jipps),把现代化视为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另一是“模式变项法”(T. Parsons),把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做转变的过程分成许多变项加以观察,如个人社会地位由特殊主义向成就主义转变;社会弥散一体向社会流动分殊转型等皆是。更有人把现代化直接等同于工业化或合理化(W. Moore, M. Weber)。

亨廷顿(S. P. Huntington,台译作杭亭顿)将“现代化”过程归纳如下:是一个革命过程、复杂过程、有系统的过程、全球性过程、长期且有阶段过程、同质过程(如世界文化、全球化)、不可逆的进步过程(如由穷而富、由弱而强)。可见现代化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由传统进入现代的动态发展过程。“现代化”不可免,不同的在于途径与模式而已。

西方学界认为,现代化是人类控制自然促进文明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为其中一个里程碑。(资料图片)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现代化”早在150年前满清末叶便出现,具体原因是外来冲击导致“现代性”在社会内部传播和渗透,亦即西方列强侵凌中国,先是社会士绅进行政治动员,联名上书要求清廷进行改革,接着官方被迫变法图强,以图“保民”、“保种”、“保国”。当时不论思想观念或是具体作为都将重点放在器物、科技层次,因为当时中国的不如人处主要是科技不如人,落后于工业革命后国力突飞猛进的西方国家。如果说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是内因造成的“变革类型”,则中国的现代化是“回应变革类型”,即中国近代的现代化是外因论,因外部的“挑战”须“回应”而做的“转变”。

2. “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Karl Marx)著作中有大量文字谈欧洲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问题,也谈到东方落后国家须以西欧先进国家工业化作为己身欲图现代化的一面“镜子”。但有关“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带来工人阶级以无产阶级革命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外,至于改变社会性质后以社会主义基础与体制建构现代化国家一事,较少系统性发挥。

到了列宁(Vladimir Lenin)“十月革命”成功创建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才由马克思有关“现代化”的语言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实际。然而列宁去世太早,真正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得有具体成就的是斯大林(Joseph Stalin,内地译作斯大林,台译作史达林),他将“社会主义现代化”解读为“无产阶级专政+工业化”。“无产阶级专政”涵盖社会主义最新体制的创建,“工业化”代表科技现代化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与创新,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以重工业及科技高度发展著称,基于此苏联能与美国抗衡,形成冷战格局。

马克思认为,虽然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人口爆增,但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工人, 继而沦为工业机器的附庸。(香港01)

3.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曲折的。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上是挪用“斯大林模式”,这叫走“俄国道路”,今日中国的重工业基础,与建国初期用“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分。然而新中国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封建残余根深蒂固,科学、文化水平低下,发展不平衡,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后只好以“三面红旗”为途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学者称之为“毛泽东模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原初模式。

近代真正懂得“现代化”真义的是孙中山先生,他首先主张中国要采取“开放主义”,其次强调要学习借鉴欧美经验,但须“独立自主”,按照“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走自己的道路”,让中国实现现代化。

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理念的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政治工程师邓小平如此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还有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模式”。

有看法认为,习近平在气魄、气势和治国认识论、方法论等许多方面比较像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但因为时代不同,习近平治国又有更多法治意识与现代化体系追求。(Getty)

习近平这次在中共二十大用“中国式现代化”逻辑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方面是对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面对最近30年来“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构与要求下,依照当代中国发展之实际需要,必须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增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

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内涵,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1.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3.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协调的现代化。

4.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由此可看出二十大结束后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多元并蓄,是全世界最大的全方位现代化。以人口论,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当然不能等同于人口只有560万的新加坡现代化。美国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最彻底国家,但美国是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下无阶级差别的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工业化,旨在使社会脱贫致富,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的最高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的是心物合一相互协调的现代化,这是现代化价值目标的最高追求。

现代化起始点是人用科学对自然的控制,今日科技现代化已将人类送上月球,但工业化已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污染至摧毁地步,这不是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才是最新现代化。全球化下的现代化是将全世界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世界各国应和平发展,创造双赢,更主张全球治理,世界各国要相互调适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协商合作管理全球性事务,从而建构和平发展的世界新秩序,取代冲突对抗的世界旧秩序,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表征,不同于西方霸权下的全球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否意味着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出炉,成为外界讨论的焦点之一。(新华社)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已具体化约为“中国模式”,已成东亚现代化的主流模式,过去学界将注意力放在亚洲“四小龙”的现代化,尤其“新加坡模式”。最近十年来,“中国模式”在现代化理论上以“典范转换”姿态出现,这么重要的范式转换,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中国只说“仅作参考”的选项。中国既不输出“革命”,也不输出“模式”,正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理论模式的一种,不把“现代化”一元化。

“习近平模式”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依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结合中国最新发展实际需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此一模式不在突出习近平个人,只在表征“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步入新阶段,因“新的中国实际”亟待用“现代化”逻辑加以解决,这样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更有“中国特色”的国情,从“现代化”最新理论概念上而言,称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应是合理的解读。此一最新阶段的现代化,内中渗透深度与广度合一的“现代性”,近程是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远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准备,习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会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作者姜新立,系台湾佛光大学名誉教授;经台湾《海峡评论》杂志授权转载,原标题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解读“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