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学界激辩《台湾政策法》:美国向中国要价 为台海火上加油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9月14日通过《2022台湾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其中多项条文涉及挑战“一中”政策与改变台湾法理定位等敏感领域,加上中共二十大召开在即,高度牵动中美关系与台海形势,备受外界关注。台湾学者认为,《台湾政策法》的推动背后看得到民进党政府的影子,同时牵涉美国政界结构性的“反中”氛围,积极立法以此向中国要价,恐怕牵引北京进入涉台“法理竞争”阶段,为紧张的台海局势火上加油。
台湾的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9月16日举行“中共‘二十大’与美国国会《台湾政策法》对美中台三边关系之影响”座谈会,邀请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贤、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严震生、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等专家,侧重解读《台湾政策法》对地缘政治产生的冲击。座谈会由国民党籍前立法委员林郁方担任主持人。
美国行政部门与国会不同调
美国参院外委会通过的版本,与原始版本有所出入,包括原先以“美国政策”的形式要求台湾驻美代表处由“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TECO)更名为“台湾代表处”,现改列为建议性质的“国会意见”。原要求比照美国驻外大使任命,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人事任命应获参院同意,新版本亦已删除。此外,原“指定”台湾为美国“主要非北约盟友”(MNNA)的表述,新版本则改为“提供台湾‘主要非北约盟友’的待遇”。
针对上述这些降低台湾“主权象征”的“微调”,林郁方认为考量到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台译作苏利文)表态该法“部分内容让我们有些担忧”,且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原订8月3日二度审查却临时喊停,即可得知拜登(Joe Biden)政府早已展开对参议员的沟通与协调,以降低该法案对中美关系的“杀伤力”。
李大中持类似观察指出,参院外委会最后修正通过的版本,以较为模糊字眼或尖锐性较低的内容作为替换,或可解读为参院成员经与行政部门沟通后所出现的折衷、“轻踩煞车”的结果。
美国政界跨党派的抗中共识
与会学者基本都认同,这项法案是美国政界不分党派“反中”结构性氛围下的产物。王信贤指出,《台湾政策法》是美国继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之后,重塑对台关系最全面的法案,一方面是要支持台湾、“吓阻中国侵略台湾”,但另一方面真正的核心在于要压制中国。
李大中也提到,该法的发动源自美国国会,背后反映的是近年来美国政治精英的强烈“抗中”氛围,以及相互呼应的民意演进趋势。对北京强硬成为罕见的跨党派共识,体现了中美关系呈现不断“探底”的局面。
既然“反中”与“抗中”是美国府会两党的共识,那么为何参议院外委会仍有五票反对《台湾政策法》?严震生提出了这个值得台湾深思的问题。投下反对票之一的参议员马基(Ed Markey),上(8)月才造访台湾,可是他认为这项法案推翻美国的战略模糊、破坏美国的“一中政策”,并可能带来区域不稳定;最重要的是马基说,“台湾人必须面临美国政策后果,美国人不应将台湾人置于日益增加危险中”。
还有一位投下反对票的是参议员墨菲(Chris Murphy),在他看来,美国任何政策必须能让台湾更安全、降低两岸军事冲突。严震生特别举出马基和墨菲两人的反对理由,强调他们“是真正站在台湾人民立场,替台湾安全着想的参议员。他们大可加入流行的反中列车,投票支持台湾政策法案。尽管强力支持台湾强化国防,但却无法接受那些华而不实主张。”
法案针对中国而非关心台湾
至于《台湾政策法》接下来可能的修正方向,以及倘若最后成为一部经总统签署的正式法律,又会产生什么具体的效应?王信贤分析,以美国目前两大党与多数民众都“反中”的现况,该法案最后通过的机率很高,但仍有冗长的的立法过程,内容也将有所调整,但足以让美国向中国要价。
严震生则提醒,过往美国通过了包括《台湾旅行法》在内很多让台湾兴奋的法案,可是最后都不了了之,或者通过了却不执行。这次《台湾政策法》虽提到协助台湾参与国际组织,可是并不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台湾最想参加的国际组织,反而冒出一个美洲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说明美国“根本没有站在台湾的出发点来看”。
他认为,美国国会推动《台湾政策法》“完全是针对中国,而非关心台湾”,后续行政部门可能透过友好国会议员再做修正,让拜登给北京有一个交代:“我有在努力,阻挡不了国会的话,也不一定会执行”。李大中有接近的看法,“即便《台湾政策法》最后生效,未来在相当程度上仍取决于行政部门的决心与实际履行状况”。
中美进入涉台法理竞争阶段
与佩洛西(Nancy Pelosi,台译作裴洛西或波洛西)访台前北京摆出“严阵以待”的强硬态势相比,今次应对山雨欲来的《台湾政策法》,中国大陆表示了坚决反对,但外界仍感受较为“克制”,存在着明显的“温差”,也好奇中共会如何反制。
林郁方研判,从佩洛西访台到《台湾政策法》,对北京来说不会有两次意外,就像“不会连续被雷打到两次”;而且乌克兰战争的经验令北京更为谨慎,不断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美国一手打造的“战争陷阱”而在台海轻启战端,因此该法案不致于引发另一场台海危机。不过林郁方也提出示警,不管《台湾政策法》将以何种内容成为美国的法律,两岸关系在蔡英文当选之后早已进入寒冬,未来台海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能被低估。
王信贤从北京的角度来看,认定美国国会与行政部门其实是在扮演“黑白脸”,《台湾政策法》触碰到了中国的“主权”(统一)、“安全”与“发展利益”等三大核心利益。而且美国对两岸关系朝向“战略清晰”前进,还用到了法律规范,中美间的战略竞争可能进入到涉台的“法理竞争”阶段。美国积极立法将牵引中共同样积极立法,比如是否加速对台“法理斗争”,特别是在明(2023)年两会修改《反分裂国家法》或推出“施行细则”,甚至推出更积极的“促统”法律。
李大中则预判,北京会对《台湾政策法》采取一定程度的反制作为,不至于“船过水无痕”。对台湾而言,该法案基本上是支持台湾,但背后有太多复杂的不确定性,在北京与华府的双重战略之下,台湾的压力比过往高很多。
美国外交勒索 台湾财大气粗
台湾有看法认为,美国出台《台湾政策法》背后看得到民进党政府游说的影子,而不仅是美国国会议员单方面的谋划。林郁方在最后提出个人看法,他认为台湾过去一向擅长在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进行游说,但此次法案却让美国政治人物予取予求。
他追溯到今(2022)年4月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台译作梅南德兹)和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台译作葛兰姆或葛理汉)率团访台,两人回去之后在6月份就联手提案《台湾政策法》,中间的牵连性太明显了。林郁方不能认同的是,格雷厄姆在“总统府”当面向蔡英文要求购买波音客机,返美后又告诉媒体台湾要买787客机,连24架数、金额80亿美元的数字都讲得清楚,“非常粗鲁”;当时还有一位参议员波特曼(Robert Portman)补充,“他(格雷厄姆)忘了说引擎是在俄亥俄州制造的”。
这段过程最后没有出现在“总统府”新闻稿的中文版之中,林郁方批评“总统府”的做法根本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可能早就答应对方了。所以中华航空8月30日召开临时董事会,通过16架波音787客机采购案,并保留另外8架选择权,加起来就是格雷厄姆说的24架。
林郁方抨击这几乎是“外交勒索”,结果参议院外委会通过的《台湾政策法》版本,包括驻处更名“台湾代表处”、美国在台协会(AIT)处长比照大使任命等台湾最想要的文字都没有了。这个结果说明了民进党政府外交手段不够精明,给人“财大气粗”的观感。
F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