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言“保台”不提“抗日” 蔡英文改写台湾历史三部曲最终章

撰文: 张钧凯
出版:更新:

蔡英文于7月2日赴台湾桃园出席“乙未保台战役127周年”纪念仪式,强调“感念先烈的奉献,也要承继他们的精神,继续团结守护台湾。”通篇未提“抗日”只言“保台”,接续其执政正在建构的新台湾史观,将产生什么具体效果,值得关注。

爆发于1895年的台湾乙未战争,系《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台湾之后,台湾各地人民为抵抗日本接收统治而发起的战争。一般认为战争的起点是当年5月29日日军部队从今新北市贡寮区的澳底登陆,台湾仕绅组建“台湾民主国”、人民自发组织抗日义军,顽抗半年直到刘永福离台;紧接而起的是全台义勇军蜂起,包括北部简大狮、中部柯铁虎、南部林少猫等“三猛”。日本方面则称之为“台湾平定作战”。

回望127年前发生在台湾土地上的这场血泪反抗史,蔡英文在纪念仪式的致词中,将先烈称之为“历史上第一批为了保卫台湾,以及自主决定台湾命运而牺牲的人”,“他们,是我们永远缅怀的国殇。”她也将台湾人民支援义勇军前线作战的壮举,定调为“保卫自己心爱的家园”。

蔡英文7月2日上午前往桃园出席“乙未保台战役127周年”纪念仪式,感谢在战役中,守护家园、牺牲生命的各族群先烈;并致赠烈士家属代表萧力仁(左二)台湾民主国的“蓝地黄虎旗”,表达诚挚追思感怀之意。(台总统府提供)

首部曲:“民主自由”瓦解“红色祖国”

蔡英文这篇谈话并不长,却一举解构了台湾过往带有中国民族主义成分的“抗日史观”。她不提“抗日”、只言“保台”,甚至在褒扬台湾先烈的牺牲时,绝口不提当时人民反抗的对象是日本军队,巧妙地把日本殖民者的铁蹄隐藏了起来。一场浴血奋战的战争,在蔡英文的口中没有了“敌我”,也没有了“强弱”与“是非”,只剩下了“团结守护台湾”的当代叙事。“国殇”与“保家卫国”之“国”为何,蔡英文之所以没有明讲,正因为答案已隐含在其改写台湾历史三部曲之中。

第一部曲乃其2016年上台之后,立即着手推动的“转型正义”。按台湾《促进转型正义条例》的定义,官方“转型正义”的起点从1945年8月15日的“威权统治时期”起算,并不涵盖在此之前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从已于今(2022)年5月30日熄灯的“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工作来看,其针对的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诠释。尤其是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历史,当时国民党镇压的对象主要是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祖国”、加入中共在台地下党的台湾志士。(延伸阅读:从《血沃宝岛》到纪念郑成功复台 北京统一台湾的史观铺垫

“反中”也“反共”的民进党,面对台湾光复之后随即卷入国共内战洪流,以及当时台湾志士认同中共的这段历史,其做法是透过程序正义对政治受难者加以平反,同时借由“民主自由”的当代价值观,将中共地下党员和中共烈士的历史,转化涵纳进“台湾价值”之中。一方面得以证成国民党蒋介石政府“迫害人权”的定论,另一方面还能解消台湾与中国历史的关连性,把当时受难者的社会主义理想无缝接轨进当代台湾社会所熟悉的政治价值,将历史记忆改造服务于新的集体认同塑造。

国民党1950年代在台湾实施白色恐怖,杀害并关押中共地下党人和左倾民众,被枪决后草草埋在台北的六张犁乱葬岗。(Facebook/红色青春·白色恐怖)

二部曲:“尊蒋经国”团结“反共拒统”

如果说第一部曲是剑指蒋介石政权,第二部曲则指向了一直受到多数台湾民众缅怀的蒋经国。今年1月22日蔡英文出席台北“经国七海文化园区”开幕典礼,致词时高度推崇蒋经国“反共保台”路线;台湾退辅会也于1月13日举办“怀念经国先生音乐会”,强调蒋经国的“反共、革新、保台”。这些做法被认为是由反抗国民党起家的民进党,如今竟也打起了“经国牌”,连民进党内部都有杂音传出。

长期在台湾主流社会的历史认知中,蒋经国形象较为正面,推动十大建设促进台湾经济发展,在政治上也首开两岸探亲、解严等政策,其个人“亲民爱民”的印象亦颇深入人心。在台湾的选举政治中,“经国牌”过去一直是国民党政治人物主打的“神主牌”之一。于今蔡英文改走“尊蒋”路线,一方面当然是合理化当前“反共”政策的正当性,二方面还能吸收到蓝营的选票,形成最多数的“最高民意”,团结起“反共拒统”的“台独统一战线”。(延伸阅读:蔡英文褒蒋经国︱专访吴荣元:台独正在打造“反共拒统”统一战线

以上两部曲之所以被排入优先顺序,根本原因在于蔡英文正在建构的“中华民国台湾”史观,排除了1949年以前两岸的历史连结,1949年两岸分断之后的台湾,才是这个“想像的共同体”的要核。因此包含在这段历史里面的两蒋时期,透过将两蒋区隔对待的方式,对蒋介石时期“转型正义”,对蒋经国时期放大“反共保台”,那么内生于台湾历史当中的“中国性”,也就随之被轻易抽空了。

蔡英文1月22日出席经国七海文化园区暨蒋经国总统图书馆开幕典礼,致词时表示台湾社会对蒋经国的历史定位有许多讨论,每位总统的历史定位,都应该由人民来决定。(台北市政府提供)

最终章:“守护台湾”解构“抗日反殖”

在完成两部曲之后,最终章再回过头去处理较为棘手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从李登辉以来的台湾历史教科书修改,日本殖民统治已被中性化,甚至将之正面肯定为台湾现代化的开端。然而,在此理解之下,台湾人民长达数十年从“武装抗日”到“非武装抗日”的反殖运动,又该做何解释?毕竟连日本台湾总督府编写的《警察沿革志》都坦言,台湾人在殖民统治下“不轻易抛除汉民族意识”,“故其以支那为祖国的情感难于拂拭,乃是不争之事实。”

蔡英文要讲一个“没有中国”的台湾故事,存在于台湾历史之中的“汉民族意识”与“祖国情感”,势必成为她需要进一步攻克的课题。蔡英文历史叙事的最后一块拼图,就在7月2日给拼了上去。对她来说,只要将“异民族殖民统治”的民族矛盾回避掉,纯粹颂扬台湾人民保卫家园的“保台”精神,既能符合眼前拒斥统一的“保台”政治正确,还能迎合台湾民意的“亲日”倾向,更能消解两岸曾经从抗日到抗战的历史情感与民族意识,可谓是“一举多得”。

李登辉透过悲情意识将台湾打造为“命运共同体”,到了马英九时期虽有意“拨乱反正”,却遭到了已经被改造认同的社会反扑;而蔡英文时期则更为细腻地承接李登辉遗产,并利用国际和两岸的客观形势与风向,重新书写一部完整自洽的“民主、抗共、保台”台湾历史。在这部蔡英文主撰的新史书中,其所动员出来的当代想像,乙未战争“国殇”之“国”所指为何,眼前“守护台湾”要反抗的对象又是谁,业已不言而喻。

当然,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与历史观形塑,执政者是背后最强大的主导力量。这套新的台湾历史论述,或许是蔡英文结束第二任期前,自诩为奠定其历史地位的一份“成果”。不过,随着两岸终局脚步声的逼近,当年李光耀对李登辉“去中国化”的质疑:“强调该岛脱离中国。但是这不会改变最终统一的结果,这样做只能使台湾人在重新统一实际发生时更加痛苦”,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成为对蔡英文及受其新史观影响的台湾社会的灵魂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