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周年︱反思殖民主义:香港与台湾的共同考题
香港回归届满25周年,代表着《基本法》第五条提到的“五十年不变”已经过了一半。此时此刻,“2047”对香港“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将会是什么样的想像,成为香港社会和外界的共同追问。不过在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之外,牵涉到香港民众思想和认同问题的历史论述与史观廓清,其重要性与迫切性放在今天来说,显得益发关键。
香港尚未完成的“去殖民化”
近期香港新版教科书称“香港不是殖民地”的表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争论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它也是一个绝佳的契机,令香港社会重新反省殖民统治之于自身、之于国家的意义,无疑是一个重建共识、弥合裂痕、奠定观念的起点。
重新厘清教科书的论述,其实有助于优化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端洪在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时认为,跟一般殖民地独立不同,香港回归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客观上,殖民统治的很多因素,只要与《基本法》不抵触都基本保留,包括公务员队伍、法官队伍”,“这就是为什么回归以后官方文件没有很正式的提出香港要大搞‘去殖民化’的原因。”不过陈端洪也强调,“现在有些教科书还在用‘殖民地’,实际上表明香港教育没完成‘去殖民化’,不能说是没有‘去殖民地化’。”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何以“去殖民化”需要深刻面对的“殖民地”的性质,以及“殖民主义”的内涵,香港竟是在回归25周年的前夕,这个发人省思的提问,才走进了香港一般市民的视域之中?“殖民地”与“殖民统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背后的意涵却大不同,这不仅仅是历史问题,也关乎香港的未来,更牵涉了深层次的香港人如何自我认同与定位。
台湾肯定日本殖民统治的背后
邻近的台湾即是一例。台湾曾经历5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但由于台湾光复之后仅仅四年的时间随即面临两岸分裂,本来应该直面的“去殖民化”问题,由于战后国民党政权为了得到日本支持以贯彻“反共”政策,在政治军事上加强与日本的合作(例如“白团”),客观上令“去殖民化”隐没于其后。后来又随着统独分殊激化,而成为现实政治的战场。
可以看到主张台独的群体,以台湾曾为日本“殖民地”为由,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同时为了“反中”、“抗中”,将“殖民地”的性质“中性化”,进而肯定、美化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以此主张台湾人已经被日本的现代化统治改造为“非中国人”。
过去台湾惯用来描述日本殖民统治的“日据”一词,近来在政治力量与政治正确的介入下,几乎被“矫正”为“日治”这样的用法,用以取消日本占据台湾的不正义性。其背后的政治用意,莫过于进一步解消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连带,为“去中国化”而服务。
“日据”与“日治”之争,屡屡成为台湾修改教科书与统独论辩的焦点之一。例如2014年“太阳花运动”过后随之兴起的“反课纲微调运动”,不少参与的年轻学生,亦将肯定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正面性”,当作捍卫其立场观点的论据。
专研台湾政治史的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名誉教授许介鳞,将鼓吹和延续“日本殖民统治者的胜者史观”的做法,称为“日本殖民统治赞美论”,他批评这种体现台湾殖民伤痕的论调“让人价值判断错乱”。
而香港也存在着“恋殖情结”,陈端洪对《香港01》记者分析,其所带来的“民族自卑”问题,是部分人的集体心态。陈端洪表示,这种心理状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世界公民的想像;其次是对西方文化的崇拜;最后是宗教的因素。这种自卑是隐形的,在表面上往往呈现出傲慢,对同胞的傲慢和偏见。
反思殖民主义是去殖化第一步
无论是“殖民统治赞美论”抑或是“恋殖情结”,相关论调实质上掩饰了殖民主义应该被得到的反思,甚至合理化、正当化霸权国家的行径,偷渡了太多基于意识形态的政治偏见。
台湾已故左翼作家陈映真,生前于2005年将杜叶锡恩(Elsie Tu)的《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一书引进台湾,他特意撰写了一篇序言《倾听充满正气和洞见的声音》,第一段就为“殖民地”的性质和内涵做了清楚的界定:
在第二次大战前,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地区和国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殖民地,在十六世纪西方“地理大发现”时代重商主义的掠夺,意味着对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的抢掠、奴隶劳动的贸易和残酷役使、殖民主义贸易的商品作物之搾取,以灭族为代价的土地掠夺。迨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工业资本帝国主义的瓜分地球,则意味着强行压片贸易,毒害全民族;也意味着不平等条约的重重枷锁下独占海关、路权、内河航行权,划分势力范围和租界,割占殖民地,倾销宗主国独占资本主义的利益,更不必说对殖民地心灵、文化、历史和传统及文明的严重挫伤和扭曲。
究其说法不难看出,“殖民地”在世界史上的诞生,本身就是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巧取豪夺、压迫人民的产物,理应受到人类共同的谴责和反对。换句话说,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否定香港和澳门曾为“殖民地”,不只是中国政府就领土主权在国际法理上与主导战后国际体系和规则的西方国家的斗智较量,其实还具有着更高层次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涵义。
可以这么说,“去殖民化”不应该被政治极端主义者引导为“自决”或“独立”,那是将历史问题简化,更是根据西方的叙事逻辑来看现实。指责中国政府反对香港作为“殖民地”,反而是变相地去维护殖民地政治传统。国际事务早就过于意识形态化,“香港牌”和“台湾牌”至今仍充作国际博弈的政治筹码,无非也是因为历史正义被意识形态颠倒为政治立场的选边站。
今次“香港从来不是英国殖民地”的争议,其实是一个反思殖民主义的时机点,回到历史和法理,从观念上去辨析隐藏于“殖民地”字词背后的认知陷阱和误区,从而清楚认识中国从被迫签订、努力否定到成功争取推翻相关不平等条约的经过,以及从历史脉络深入理解“殖民地”说法的是非曲直。这是比执著于字词之争更为要紧的课题,也是香港“去殖民化”漫漫长路的必经过程,更是值得香港与台湾共同省思的下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