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会是下一个上海吗?
北京疫情会步上海封城后尘吗?这是过去一个月以来疫情下许多北京人的疑问。一个月前便已在网络上流传的段子“上海人民在封控中等物资,北京人民在物资中等封控”,大概能概括北京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随着近日北京市全面升级管控以来,越来越多的人都很关心北京会不会步上海封城的后尘,并在封城后出现物资短缺、非新冠病人就医难等问题。
这里的疑问其实包含两个层面,其中第一个层面是北京会不会封城。目前来看,北京封城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是因为当下北京疫情与两个月前上海封城前夕的疫情有着显著区别。过去一个月北京单日新增感染者数量,包括本土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基本上都是维持在两位数,未出现大规模扩散的情况,社会面总体上只是零星散发病例。
相较之下,从3月28日开始划江封控的上海,光是在3月27日的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就已经高达3450例,对周边乃至多地持续产生外溢效应。由此可见,单从决定是否有必要封城的最关键依据——感染者数量来看,当下疫情总体可控的北京只要未突然出现大规模传播,便没必要像两个月前的上海那样封城。
二是因为随着北京市常态的便民核酸检测点的普及,疫情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已被明显降低。过去一个月,在北京市进出小区、公司和公共场所,乘坐公交、地铁、网约车、出租车,都需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为了方便居民核酸检测,北京市几乎每个小区每日要么有大规模免费核酸检测,要么有免费的常态化检测点或步行15分钟的核酸“采样圈”。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若感染新冠肺炎,除非整日闭门不出,不然很快便会被发现,从而大幅降低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当然,北京市这一做法的成本不可谓不高,今后能持续多久,是否在合适时候调整措施有待讨论,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做法有助于让北京市不至于走向封城。而在当前中国内地防疫形势下,封城的成本和代价远远大于常态化的核酸检测。
三是因为上海封城对民众正常生活、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非常大,教训深刻,启示中国内地要不断探索新的防疫路径,走出靠轮流封城来防疫的路径依赖。从人口体量和经济规模来说,北京和上海是同一个量级,如果北京步上海封城的后尘,那么上海的经济损失以及对整个国家产业链的冲击,将有可能在北京重演。除此之外,北京还是首都,在整个国家所有城市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地位,任何的重大决策都需要十分慎重。正因这样,有上海封城的前车之鉴,北京但凡有可能通过相对严格的常态化防疫措施控制疫情,便不会轻易采取不得已的封城模式。
以上是基于公开讯息的推测,只能说在目前形势下,北京像上海那样封城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凡事不能绝对,疫情形势往往都处于变化之中。对于个体来说,最务实的做法是做最坏准备,寻求最好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一个月大量北京人在疫情下选择囤积生活物资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必要做法,至少可以有备无患。
除此之外,许多人关心北京会否成为下一个上海,还包含第二个层面的疑问:假若北京最终不得已采取封城,会出现上海那么多的乱象和问题吗?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本文只是基于笔者的有限观察,给出一个参考性分析。应该看到的是,北京和上海都是常住人口超过两千万的超大城市,都存在大城市病,一旦碰到自然天灾或者城市被迫停摆,其脆弱性必然暴露无遗。这不但是北京、上海如此,世界上任何一座超大城市在重大变故面前都难以独善其身。除此之外,北京的治理现代化程度不及上海,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北京的脆弱性。
所以说,假若北京封城,出现的问题肯定不会少,但是否物资短缺、非新冠病人就医难等问题一定会像上海那么严重呢?也许未必。一是因为有上海的教训和经验在前,北京又曾在两年前经历过新发地疫情,这就让北京会有更多的准备和预案。早在一个月前,面对疫情下不少北京居民的疑虑,京东CEO徐雷曾发声表示要对北京有信心,政策规划已经到街道了,怎么解决保供都有方案的。事实是否如此外界难以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上海的经验和教训应该会给北京以某种启发。
二是因为北京市在人力、物力上的动员、整合能力与上海不是一个等级。尽管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和中国内地面向世界的经济中心,但毕竟不是首都,没有北京那么强大的动员能力。众所周知,疫情下的封城模式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临时计划体制,不管是生活物资的供应、配送还是医疗体系的运转,都离不开行政力量的整合与动员。北京不只是北京市,而是整个国家的首都,其资源的整合和动员能力绝非上海所能比拟。这就决定了一旦被迫进入封城模式,北京有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去保障生活物资和医疗体系的运转,从而有可能减少上海那些问题在北京重演。
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析,最终情况不得而知,任何个体还是应该防患于未然。但不论怎么说,北京确实和上海有诸多不同,北京出现的问题未必会在上海出现,上海出现的问题也未必会在北京出现,北京至少目前大概率不会步上海后尘。从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福祉来说,能通过常态化的防疫控制疫情肯定优于通过封城来控制疫情。尤其是在当前病毒特性和全球防疫形势下,希望中国能探索出更加可持续的防疫路径,在有效防疫和人民正常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最好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