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上海快解封之际:中国应走出靠轮流封城来防疫的路径依赖
连日来,随着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数量持续下降,上海终于传来好消息。5月16日,上海市副市长宗明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从现在开始,分三个阶段,到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全面恢复上海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5月17日,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全面实现社会面清零。这是久违的好消息,意味着自3月底开始划江封控以来,已经封城超过一个多月的上海,距离正式解封,回归正常生活不远了。
上海人等待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很久了。过去一个多月中,上海人的煎熬、焦虑,几乎让每一个关心时事的人隔着远远的屏幕都能感同身受。在中国内地暂时尚不具备充分条件放开疫情管控的现实下,上海的封城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以一座城市人民的自我牺牲和付出来换取整个国家更大的安全。正如两年多前封城下的武汉是为全体中国人挡住新冠病毒的枪眼那样,上海封城同样是上海人在为中国人挡枪眼。
纵使今天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明显不及两年多前,人类社会对病毒有了更多科学认识,疫苗和治疗药物都已经出现,但考虑到中国内地尚有数千万老人未能充分接种疫苗,其中许多老人都生活在公共卫生条件和医疗资源远不及上海的偏远地区和乡村,他们是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高危人群,上海封城至少为他们带来了更多安全。所以当上海解封后,针对不少上海人有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不论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应该多些同情和理解,多去帮助上海人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上海那些在封城期间遭受严重冲击的中小微企业和普通人,政府尤其应该要及时伸出援手。因为对于一个共同体来说,当其中一部分人为了共同体的整体安全和利益作出重大付出后,理应获得来自共同体的补偿,只有这样,共同体才能凝聚人心。
在封城之前的过去两年,上海一直是中国内地防疫的模范生,上海所主张的“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防疫堪为防疫的一股清流,深深博得许多人的认同。这正是近年来中国内地舆论场上“沪吹”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流行的原因。但没想到的是,迄今一个多月的封城不单让上海遭受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损失,而且改变了世人对于上海的认知,许多人谈起上海都有一种五味杂陈之感,上海多年以来辛苦积累的良好声誉大打折扣。正因这样,在上海快要解封之际,总结上海封城期间的教训,对于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内地今后的防疫模式选择来说,都具有现实意义。
第一,不能不反思的的是,为何上海封城期间出现那么多乱象和问题?在3月底上海决定划江封控之初,便已明确表示要保持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务照常运转和市民的应急就医需求,但结果却是相当数量的上海人遭遇了一生都未曾遇见过的饥饿时刻,他们缺粮少菜,生活物资与日用品短缺,在网上不断发出求助。更令人痛心的是,封城一个多月以来,有多起非新冠患者因未能及时就医而不幸离世,他们的亲属在网上的留言,一度被不少人形容为哭墙,闻者落泪。上海为什么会这样?
长期以来,上海都是中国内地治理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是经济中心和得风气之先的江浙沪的带头大哥。数月前西安封城出现类似乱象时,中国内地网络上许多人以上海作为正面例子和榜样来鞭策西安,但没有想到的是,数月后上海的乱象相较于西安有过之无不及。为何两座治理现代化程度有相当大差距的城市,在转入封城模式后出现的乱象和问题大同小异?这究竟是因为大城市的脆弱性决定了大城市一旦转入封城模式便问题丛生,还是因为治理能力不足?如果是前者,意味着任何城市封城都不可避免会出现大量的问题,如果是后者,上海的表现为何没有明显好于西安?上海的治理能力需要现代化到何种程度才能规避这些乱象?
毫无疑问,上海的治理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封城期间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一些封控区的乱作为便是例证。但若只是从治理能力作为分析视角,是难以充分解释上海所出现的乱象。目前来看,上海封城暴露出那么多的问题既是因为大城市的脆弱性,又是由于治理能力的不足。对于前者,中国内地各地应该引以为戒,不能贸然封城,要对封城所面临的巨大困难有清醒认识。试想而知,连如此现代化的上海突然转入封城模式都出现那么多的问题,遑论治理能力和经济发达程度远不及上海的城市?对于后者,中国内地自当设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第二,亟需反思的是,靠轮流封城来防疫的模式还能持续多久?中国内地是否应该反思上海封城的巨大成本和代价,珍惜目前严格防疫换来的宝贵时间窗口,不断优化防疫策略和路径,为迟早要来的对世界的开放和人民生活回归正常早做准备?
上海封城对于上海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冲击是非常大的。上海既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又是集合上下游产业链,是中国内地面向世界的核心城市。今次上海封城后没多久,整个内地许多产业链迅速传出受到不同程度冲击的消息。在已经过去的4月,中国内地类似于上海这样采取封控的地区并非个例,不少地方为了防控疫情都在事实上采取封城或半封城的措施。5月16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下降0.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这还是数据层面,在具体社会层面许多人的切身感受来看,对于经济的预期已比较消极。
新冠病毒何时才能远离人类,目前谁也不能确定,但能肯定的是,以轮流封城来防疫的模式持续越久,对民众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就越大,人民的耐心会不断被消磨。笔者曾写过,中国人是有群体意识,愿意配合政府政策,让渡一些个人利益和自由,但这个是有条件和限度,持续两年多的各地轮流封控让许多人对疫情看不到尽头,对未来看不到希望。尤其是那些中小微企业和体制外谋生的普通人,他们的收入不能旱涝保收,一旦遭遇疫情封控,很可能手停口停。
在两年多前新冠疫情刚爆发,病毒毒性最严重,人类社会对其非常缺乏认识的时候,中国通过果断决定武汉封城,以武汉人的自我牺牲和付出,成功控制住疫情。这在当时是既悲壮又了不起的防疫成绩。但在新冠病毒毒性明显减弱而传播力更强,疫苗和治疗药物都已经出现,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回归正常生活的当下,中国内地社会的民众心态已经发生变化,他们越来越希望国家能够优化现行防疫模式。不久前钟南山院士撰文提出的关于在中国即将到来的新冠时期重新开放的五点建议,便顺应了这样的民意和病毒新变化,值得当下中国内地社会和政府的重视。
人们常说,吃一堑,长一智。法国作家加缪(Albert Camus)在其代表作《鼠疫》中写道,知识和记忆是“一场灾难给人们最大的教训和经验”,“我们不应当轻易放过那些治理中曾经尝过的苦头和教训,应该尽力在下一次灾难发生时规避它,而不是一次次地重蹈覆辙”。今次上海封城,不论在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还是在人心层面,都遭受了相当大的冲击。面对如此深刻的教训,中国内地是时候该考虑参考全球防疫新特点新形势早日优化防疫模式,走出靠轮流封城来防疫的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