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降税到卡塔尔送机:特朗普什么都能收,会放过台湾?
5月12日,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决定将近月针锋相对的高关税大幅调降:美方将原本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下修至30%,中方报复性关税则由125%降至10%。这一场从4月开打、横扫全球供应链的贸易战,突如其来按下了“暂停键”。然而,在这场“中场休息”的同一天,美国总统特朗普却又语出惊人,一句“对统一与和平非常有利”的模糊发言,瞬间点燃台海敏感神经,让台湾从官方到民间一阵冷汗直流。
这句话出自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中对中国“全面开放市场”的评价,乍听似乎与台湾无关,但一个美国总统在谈判桌上突然抛出“unification”,对于一个自认身处民主防线第一线、早已神经过敏的台湾而言,无异于一记政治惊雷。赖清德政府第一时间反应显得苍白无力,仅由台府发言人与外交部官员循例声明“美方对台政策不变”,而特朗普是否真意在台湾、是否将台湾纳入谈判筹码,则根本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答案。这种不确定性,恰恰就是台湾最致命的风险来源。
(延伸阅读:关税战|中国以战止战暂获成功 但这只是应对挑战的开始)
若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观之,这场突如其来的“关税和平”与“统一发言”,其实透露出一个关键讯息:北京的让利是计算过的,而特朗普的表态则是他政治人格的自然流露。前者展现的是战略定力,后者显露的是交易式思维下的不可预测。
当赖清德在同一天出刊的日媒《日经亚洲》专访中,依旧高举民主阵营旗帜、呼吁团结对抗威权,并重申台湾的战略价值与产业优势时,仿佛一场平行时空的演出。中美已在日内瓦拟好降税文件,特朗普开始替这场“握手言和”铺路,而台湾仍沉浸在“我们是民主世界希望”的自我陶醉中,殊不知世界大国现实的转盘早已运动,不会因台湾的空喊而停止。
(延伸阅读:赖清德《日经》专访:点名CRINK威权扩张吁美日联台保区域和平)
对北京而言,给出关税让步,是一场理性博弈的投资:在台海、南海等多线施压之余,若能在经济层面换取美国战略腾挪的余地,何乐不为?对特朗普而言,一场可以拿回“谈判艺术”政绩的胜利,是他渴求的众望所归。至于台湾,是否会在交易桌上被包裹为“和平统一”的一部分?只要经过细想,就知道这并非不可思议的剧本,而得以是特朗普过往行径的逻辑延伸。
正如特朗普近日面对记者质疑卡塔尔赠送豪华波音747作为空军一号使用时怒斥“笨蛋才不收免费礼物”,其政治思维便可洞若观火:凡是有利可图的“免费”,他从不拒绝,又岂能拒绝?既然对卡塔尔送飞机如此,那么当北京递出庞大的市场让利,或是提供、制造出“历史性和平”的机会时,特朗普又有何理由不动心?试想,对特朗普来说,若能在任内换得一纸“两岸统一框架协议”,搞不好还能凭此去提名一回诺贝尔和平奖,岂不是比打几场无底洞式的贸易战更划算?
(延伸阅读:特朗普谈卡塔尔赠礼:昂贵的飞机不收下是“笨蛋”|有片)
其次,再看特朗普一贯态度,对于卡塔尔赠机一事惹议,他反唇称道,“要不是美国保护,卡塔尔早就不存在了”,这种从“保护者”变成“收费员”的转变,若套用在台湾身上,逻辑完全贯通。谁能保证特朗普有朝一日不会站在记者会上说:“台湾能撑到今天,是我们美国人撑出来的,现在如果中国愿意拿出好价码,我们就当了个好销售员。”特朗普或许还会为自己辩护,“我没打仗,还为台湾争取到最好的未来”,并善劝台湾要趁自己还有个好价码的时候,要懂得审时度势把自己卖一卖?
当然,这种“市侩式现实主义”著实会令所谓的“民主国家”难以忍受,但它却深植于特朗普的政策逻辑之中。华府智库CSIS学者甘思德便指出,这场关税协议几乎是美国的单方面退让,“证明习近平选择强硬回击是正确决定”;研究公司Trivium China的共同创办人麦卡佛(Trey McArver)则评价,“这可谓中国所能期望的最佳结果—美国让步了,日后这将使中方在任何谈判更有信心,自认与美国的任何谈判都有筹码。”
(延伸阅读:中美关税谈判|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联合声明最大亮点有三个)
与此同时,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urgerson)近日的警告或许正值其时。他断言特朗普任内极可能引发一场台海危机,非以武力,而是北京透过灰色地带策略,如派海警封锁台湾航运,逼迫美国做出抉择:是为了台湾卷入战事,还是选择屈服并接受中国主导的新秩序?基本上,弗格森之言并无太多开创性的新说法,主要延续著近年台海战事倒数的警世基调。
然而,在此脉络下,一旦纳入善于交易、且自豪于颠覆秩序者的特朗普风格,弗格森的预言恐怕也只能峰回路转:试想,若北京在压迫华府出兵保台与否之际,再递上一份“和平统一草案”、附送一定程度的让利、惠予中美经济共赢承诺等“大礼包”,那特朗普入不入局?依其价值排序与交易本能,恐怕连特朗普在午夜梦回时自己都说不准。
就这一点来说,台湾担忧特朗普弃台、把台湾交易出去,这真的完全有道理,更可谓害怕得理所当然。
(延伸阅读:特朗普突称“统一与和平有利”惹疑 美国务院与台官方急灭火)
反观赖清德政府,无论是府方的“理解并未触及台湾”回应,还是台湾外交部声明的“美国对台承诺未改变”等表述,都只是形式上的定心丸。真正的问题在于,赖清德政府是否具备足够的战略想像与风险防范能力,预见“和平交易台湾”可能成为大国谈判的下一张牌?若特朗普的外交逻辑是“一切皆可谈”,那么将台湾安全寄托于对其个人偏好的信赖上,就不啻于自我麻醉。
简言之,台湾小看了北京的定力,也小看了特朗普的不稳定性,这是当前台湾战略的致命困局,与其不断重复“台美关系坚若磐石”,不如思考当磐石移动时,台湾是否还有多大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