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中国以战止战暂获成功 但这只是应对挑战的开始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5月12日,超出预期的中美联合声明发布,两国暂缓关税战,在市场引发积极反响。

本来,在中美经贸高层谈判之前,外界的预期并不乐观。然而出乎不少人预料的是,中美达成共识。经过本次谈判,美方取消共计91%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91%反制关税;美方暂停实施24%“对等关税”,中方相应暂停实施24%反制关税。

这意味着中美4月以来关税战互相加征的关税只会互相保留10%,两国关税现状基本回到4月以前。当然,4月以前两国因芬太尼问题引起的关税纷争和以前的关税摩擦仍会保留,这说明关税战并未结束,而只是暂时休兵。

不过即便如此,通过本次谈判,可以宣告特朗普自4月所谓“解放日”以来所发起的“对等关税”战暂时失败,中国作为率先敢于反制特朗普关税战的国家暂时获得以战止战的成功。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2025年5月10日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举行会谈。(Reuters)

尽管网上仍有不少特朗普的狂热粉丝在为特朗普关税战辩护,但他们的言论代表不了多数人亲眼所见的事实。特朗普关税战本就不符合经济规律,是对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理念的破坏。美国问题的根源不在于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而在于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在于国家治理被既得利益集团和民粹主义裹挟。

在全球政经分离的背景下,自由贸易和全球化当然有可能对主权国家带来冲击,理当引起重视,但即便这样,若主权国家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能及时做好利益分配工作,能进行长远产业规划,能公正协调不同群体的诉求,何至于造成严重的社会矛盾?

时间回到一个多月前,当特朗普刚发起关税战的时候,中国不少人忧虑不安,甚至有人反对和讽刺对等反制。他们的初衷是担心中国被孤立,是不愿看到关税战对经济民生的负面影响。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特区白宫玫瑰园签署关税相关的行政命令。(Reuters)

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至少目前的结果证明,如果中国在4月不进行对等反制,那么现在将不是中美互相保留10%的关税,而是中国单方面承受34%的强征关税,恐怕对中国出口企业和经济民生的负面影响远超现在。这其实反过来说明不少中国人存在认知误区,他们对特朗普和美国仍然有过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国际经贸斗争、大国博弈和现实政治的复杂性缺乏体认。

正如美国《独立宣言》所说的“人人生而平等”,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公平竞争的正当权利。美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和特朗普“对等关税”逻辑背后最核心问题在于两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于两国人民辛劳和付出的对比。当特朗普和美国一些人大谈贸易逆差问题和“对等关税”的时候,最该反思的是美国为何出现产业外移和空心化,美国为何有令人窒息的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问题。如果罔顾经济规律和美国问题的根源,以关税战来转移矛盾,后果便是自毁美国信誉。

对于中国来说,通过对等反制和谈判达到以战止战的效果,让特朗普团队的强硬派暂时处于下风,让更多人看到特朗普瞎折腾、外强中干的一面,不失为一次成功。可这只是开始,摆在中国面前的挑战仍然不容轻视,中国仍应保持谦虚和清醒。

中美公布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同意互降关税。图为美国财长贝森特会后召开记者会。(Reuters)

特朗普反复无常、张狂易变、重实利的性格决定目前的关税谈判结果只是阶段性成果,今后数年特朗普依旧有可能多次对中国发难。有人说本次谈判是特朗普的缓兵之计,是否这样尚难断言,特朗普未必有长远考量,但对于中国来说,充分做好风险估计,防患于未然,始终是必要之举。

毕竟,纵使特朗普短视、自私,但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关税战只不过是中美博弈面向日渐突出并呈现长期化趋势的一个缩影,在未来较长时间,中美之间的纷争估计还有不少,中国不能不未雨绸缪。怎么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事业来考虑对美政策,怎么防止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怎么在应对特朗普冲击的同时坚守和平发展道路,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从短期来看,特朗普第一任期、拜登任期和特朗普在4月以前累积的关税纷争依旧对中国进出口有影响,本轮谈判保留的10%关税同样会冲击进出口。怎么减少负面影响,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工作。从中长期来看,特朗普乃至今后的美国决策层会否进一步围堵和孤立中国,同样是要充分估计的现实问题。

最近北京协和医学院董小姐事件的舆情说明,利益结构固化问题已经成为人心的痛点,成为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阻碍。(资料图片)

除了外部挑战之外,中国能不能早点化解近年来日渐突出的经济困境,能不能有力回应早已成为人心痛点的贫富分化、阶层固化问题,能不能通过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开放、法治、民主程度来回应大众不断增长的权利诉求,是关乎长治久安的根本工作。

中国以战止战暂获成功是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但中国的成功主要不是建立在美国是否让步或“厉害了,我的国”的自吹自擂之上,而应建立在实力、道义和人心之上。

正如2022年6月《人民日报》在《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中所写的“没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形成的强大实力”,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就不可能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中国以战止战暂获成功背后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制造业重大进步。

正因这样,中国以战止战暂获成功只是开始,关键在于今后能化危为机,持之以恒地发展经济和科技,促进公平,激发活力与创造力,努力探索良政善治,在国际社会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健康力量,让14亿中国人过上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所梦想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