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特朗普一声令下 吓出台湾一身的投降主义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10天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猛然宣布对全球各贸易伙伴祭出超高税率的“对等关税”,在国际贸易史上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这场被特朗普宣传为替美国中产阶级与劳工权益出气的“经济革命”,迅速震荡全球市场,也搅动了各国政府的应对神经。短短几日内,除了中国、欧盟等少数有底气与华府正面对抗的强权外,其余多数经济体几乎无不低声下气、争相投怀送抱,期望美国老大哥能稍稍手下留情。而在这群“求情部队”中,越南与台湾的反应尤其抢眼,甚至可以说令人尴尬地“亮眼”。

越南先是急忙喊出“从零关税开始谈起”的超低姿态,而台湾则由赖清德亲上火线,除了召开记者会表态对美“绝无报复打算”,更不惜投书美国《彭博社》、送出四项让利策略,内容包括零关税、扩大采购、军购加码、非关税障碍全面铲除,几乎是把能交出的筹码一次奉上。这一连串动作,不仅让人联想到古代臣子朝觐天子前“五体投地”的阵仗,也让各界评论不禁讥讽:这不是谈判,这是下跪。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玫瑰园宣布对等关税措施。(Reuters)

回顾整场风波,台湾政府最初的反应堪称经典的“认知失调”实录。特朗普宣布关税的前一晚,台湾行政院长卓荣泰仍在脸书信心喊话,宽慰台湾民众安心入睡,岂料天亮之后,只见特朗普手持密密麻麻的数字图表,遂令世界风云变色,台湾政府一时间只得鸦雀无声。再等到台湾政府回神惊醒,已是台股迎来“黑色星期一”的重挫,以及民意惶恐与汹涌的局面。

面对美国对台课征32%的惩罚性关税,台湾行政院虽火速祭出800亿台币的补贴方案,但“特朗普课掉的,我赔给你,你别怕”的回应方式,不仅无法安抚市场,反而引来更多质疑:这是在安内,还是惹外?特朗普要的是具体让利,不是同情,台湾政府掏钱补自己企业的洞,能感动得了特朗普吗?

赖清德显然也察觉补贴无法挡住滚滚民怨,于是在行政院政策翻车后,亲自上阵,端出五大策略,从谈判、采购、投资、产业转型到听取产业意见,无不洋洋洒洒、诚意满满。特别是“台湾投资美国队”、“未来还要扩大军购”等宣示,既是替美国就业市场背书,也是在向特朗普递交台湾的“忠诚履历表”。

4月6日,赖清德针对台湾因应美国关税政策发表谈话。(台湾总统府)

然而,这套五大策略真正打动的,或许不是美国,而是台湾内部那批“现实派”。诚然,考量台湾的经济体量与极度仰赖出口导向的现实,确实让“硬起来”这句话说不出口,任何一场贸易战对台湾而言都只有输不起,很难硬起来。这种先天条件下所演化出来的“经济投降主义”,其实早已在社会深植人心,只是这类极限压迫的事件极为罕见,故只能藏于内里,隐忍不发。纵然不少台湾民意对民进党政府对美“下跪”颇感不齿,但更多人会反问:“不这样,还能怎样?”

问题正出在这里,当“不跪不行”成为台湾多数人下意识的选择,那么这次对特朗普的全面让利,就不仅仅是一场关税危机的应对,而是一场台湾全民“屈服训练”的实验。这套逻辑一旦建构完成,未来当台湾遭遇更高强度、更深层次的极限施压时,又会是怎样的反应?假设下一回,对台施压的主角不是华府而是北京,假设对等关税的挑战设定变成解放军武攻台湾,那么这套“让利求生”的剧本,是否又会被翻拍一次?

“乌合麒麟”发布名为《就不跪》的新画作。(微博@乌合麒麟)

当然,美中对台的压力仍有相当差异,一者是关税、一者是战争,但值得反思的是,面对关税压力,台湾社会迅速收敛对美国的期待,转而投诚输诚的节奏,某种程度上反映的正是一种“战略性求生”的本能反应。这反应未必错,甚至在经济层面上可以说极具理性,但如果这是为一种可预期的惯性,当压力变得不可承受,当风险不再是货物暂时无法出口,而是实实在在的导弹与军机锁台,那台湾社会还能站得住脚吗?

民进党政府过去常以“投降主义”猛批在野党对北京的务实派,甚至把一切对中妥协的声音贴上“卖台”标签。但如今同一批人,却在面对特朗普这位“自由世界领袖”的粗暴施压时,转而主动示弱、全线撤退、四肢伏地,甚至连“取消非关税障碍”这等往年视为国安底线的条件也能主动奉上,这样的双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更令人不安的是,当特朗普4月9日宣布,除中国外,暂缓对多数国家征收高超关税率,调整为暂时10%的期间性措施时,台湾政坛与舆论竟不乏庆贺之声,甚至有人吹捧起特朗普谈判策略奏效、成功挖坑给北京跳等,一副台湾运筹帷幄、功德圆满的模样。这种态度,不仅遗忘了几日前如何被特朗普屌打虐打、逼跪,还无视了台美谈判仍在进行、税率仍有回升可能的现实。正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这从来不是国际政治的应对方式,尤其是台湾这样的中小型经济体,更没有本钱如此选择性失忆。

2025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对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其中日本、韩国、台湾、越南和柬埔寨都榜上有名。(X@RapidResponse47)

反倒是台湾如今跪也跪了,跪稳了就能等到特朗普开金口赏一句“跪安”了吗?这是现在许多台湾人的疑问。事实上,以特朗普的行事风格,他是否回应台湾的投诚、是否接受这些让利换取的谈判空间,全凭一时情绪与盘算,正如特朗普自言的“靠直觉”。哪怕美国今天给台湾降税,也不代表明天不会翻脸,台湾率先纳入第一波谈判名单,也不代表最终会手下留情。台湾政府大动作示弱、急于求和,若未能换来实质成果,只怕最后连面子与里子都输光。

正因如此,这场堪称极限施压的关税战,意外成为台湾一次宝贵的“压力测试”,得以透视台湾在面对极限施压下的制度韧性、社会应变与民意走向。诸如看到了政府如何从轻忽、误判、补贴、到全面跪拜的整段过程,也看到了舆论如何从愤怒、批评、接受、再到庆幸的认知转变。这套“输诚机制”,也许就是未来台湾在更大规模危机中将会启动的模板。

2023年5月3日,美国25家军火商代表团访台,计划在台湾联合生产武器弹药、打造大型军火库,对此由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和数十个政党团体共同发起的“反台独反介入联合行动”,组织逾两百人前往台北国际会议中心抗议,强烈反对美国战争贩子祸害台湾、贩售战争。(主办单位提供)

最后,一个令人不安但不得不问的问题是:当民进党政府一再揶揄在野党面对北京时“不敢硬起来”,且当台湾社会普遍以“抗中保台”意识形态为尚时,这次对特朗普的投降是否也暴露了另一种真实面?是不是只要威胁够大、代价够深,哪怕再怎么嘴硬,膝盖也会先软,得跪下去?

是以,只有当极限施压来临,真正的选择才会浮现。从今次罕见的这场关税战,用这样的思路打开或重构所谓“投降主义”在台湾的现实意义,对台湾的经验而言是“可贵”的,这次特朗普扮演的压迫者角色,只不过是替台湾提前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