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农业机械是最差领域?专家:发展被低估,仍有不足

撰文: 蔡苡柔
出版:更新:

《中国制造2025》为2015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谋划五大工程、九项战略与十大领域,其中农业机械设备是其中一样领域。比起新能源车、机械人的亮眼成绩,农业机械的评价却多是“未达目标”。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的报告就提到,中国在农业机械领域的目标尚未实现,表现出多方面的不足,例如中国未能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机械制造商,更称“与其他制造业领域的卓越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农业机械行业的特殊困境。”

《香港01》采访国内高校农机化战略专家,从中国农业装备产业专家的角度来分析2015年至今中国农业机械设备发展的情况。

他认为,农业机械设备这十年来的发展被低估,并非如外界所称的“发展不如预期”。他指出,中国已经可以生产32大类72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且没有任何农业生产装备细分市场完全是被外资企业占领的,“即使对于部分高端产品,我们也并非没有技术储备,几乎都有生产替代产品的同类企业,只是品质可能有所差异;最差也是相关科技已经在研发推广阶段,绝不至于因为外资企业突然退出而缺乏替代产品,进而威胁粮食生产”。

该专家表示,在满分100的情况下,能给出农业机械设备领域高达70分的高分,但他坦言,在农业机械专用传感器、专用芯片等个别项目,国产产品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及外资产品的情况。

鸭山市的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工作人员在维护无人驾驶插秧机智能系统。(新华社)

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但部分技术仍有不足

该专家提到,根据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农业机械设备发展现在已经达到当初设立的目标:“在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的育、育、耕种、管、收、运、储等主要环节,使用先进农机装备,然后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机及关键核心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他给出了一个关键的数据:“2023年全国的所有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29%,其中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都在90%左右,其中小麦是98.04%,水稻是96.05%,玉米是81.93%。”

3月19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三屯村,农机手驾驶农机在田间为小麦喷施叶面肥。(新华社)

专家指出,农业机械化的国产化率也证明了主要目标基本达成,“从全国农机市场销,售数据可以看出来,国产的东西基本都在90%以上,除了个别的比如像插秧机可能还在80%左右,绝大部分品类的农机90%以上由内资企业生产,我觉得国产化率还是挺高的,不会出现哪天这些外资企业离开了,我们突然就什么都干不了的情况。”,
该专家介绍,过去中国的农机设备曾仰赖美国和日本企业,“例如2000到2010年这期间,我们市场上的水稻收割机主要是久保田、洋马这样的日本企业,插秧机也基本上是日本的企业,但近年这些日本企业的市占率快速下滑。国内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有80%以上。”

不过,专家也表示,专用传感器和专用芯片领域,中国技术层面仍有不足,“一些专用传感器,我们也能造出来,但是可能它的稳定性,它的使用的时间还需要提升;大马力农机使用的无级变速器(又称无段自动变速器)我们造不好,主要是其中的液压泵部分我们造不好。国内就换了一个赛道,把液压的部分变成电机,发明了大马力混合动力无级变速器,使用效果比不比原先的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效果差”。

2023年全国的所有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29%,国产的东西基本都在90%以上,不会说是出现哪天外资企业离开了,我们突然就什么都干不了的情况。

采棉机曾仰赖美国 国产成功逆袭

另外,专家也特别提到国产棉采机的情况,过去棉采机高度仰赖美国农业机械龙头约翰迪尔(John Deere,强鹿,又称约翰迪鹿)采棉机,但是后来约翰迪尔不再大量贩售采棉机给中国,国产采棉机也迅速替代市场。

美国农业机械龙头约翰迪尔曾制霸采棉机市场。(网站截图)

该专家指出,现在国产国产的采棉机在新疆市场占有率80%以上,“以前纯粹全部是约翰迪尔一家在卖,但他们只要敢退出,我们就敢进入,就像苹果和华为之间的关系,只要苹果愿意退出,愿意退让这个市场,我们国产产品就能彻底占据这个市场。”

据了解,根据机采棉主要所在地新疆的农机购置补贴系统,国产采棉机在2015年才开始崛起,只用了三年时间,到了2018年,国产采棉机包括新疆钵施然、山东天鹅棉业机械、江苏沃得、星光农机等品牌的销量相加首次超越了约翰迪尔等外国的品牌。

2024年在新疆阿瓦提县,一台大型采棉机在棉田里作业(无人机拍摄)。(新华社)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国产采棉机不仅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开始向海外市场反攻。2022年,中国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了54台四行箱式采棉机,实现国产采棉机的最大规模的出口和最大单笔交易金额。

国产采棉机现在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他们只要敢退出,我们就敢进入;就像苹果和华为之间的关系,只要苹果愿意退出,愿意退让这个市场,我们国产迅速的就能替代这个市场。

美国大型农机发展超前?中国特有“小地主大佃农”

许多外媒关注,中国在农业机械尤其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发展相对滞后。该专家也提到,美国的农地规模大,而中国则是在传统农业转到现代农业的过程,近几年开始有了变化。

该专家介绍,目前人均来看,中国的耕地面积仍然是比较少的,“约10亩左右(15亩等于1公顷)的耕地,但是很多小农户老龄化严重,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就会把地流转给一些种粮大户,这些种粮大户就会比较大的经营规模”,这些种粮大户就会比较大规模的经营”,这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小地主大佃农”的情况,“每个省份的土地流转率不一样,东部流转率就很高,但西部可能只有30、40%,而江苏有部分地区则可以达到80%以上”。

该专家进一步解释,一方面是通过这种土地流转来实现规模经营,另外一方面通过服务来实现这种规模经营,“农机跨区工作、农机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适配‘大国小农’基本国情,现时已形成全球最大农机服务市场,2023年中国农机跨县域工作面积达3亿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面积近10亿亩,农机全程托管服务面积达5亿亩。随著我们农业劳动力的这种减量化和老龄化趋势加剧,未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将会加快”。

中美农业机械化对比图(AI整理绘制)

该专家认为,因此用美国和西方的观点去看中国的农业机械设备是有偏见的。例如有分析指中国农业机械设备未走向高端,他认为应该要先定义什么是高端,“比如说我们3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目前可能销量多的可能还是主要是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这些美国企业,但这些拖拉机销量和应用本身就不多。”

他说明,中国南方根本就不太适合这种超大马力的农机,应用主要在新疆兵团,黑龙江等地方,农场规模达几万亩、上万亩的地方,过去这块领域确实由美国企业占据市场,“但是目前这些高端市场正逐渐被往高端发展的国产农机取代,正在挤压他们的空间”。

人均来看,中国的耕地面积仍然是比较少的,但是农民年龄大无法种地,就会把地流转流转给一些种粮大户,这些种粮大户就会比较大规模的经营,这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小地主大佃农”的情况。
2025年3月19日,在重庆市永川区仙龙镇双星村智能育秧基地,技术人员在育秧育苗区查看秧苗的生长情况。(新华社)

大疆农用无人机世界第一 肯“创新”企业正迎来新的机会

该专家提到,中国虽然没有像约翰迪尔这样的大型知名企业,但已经出现不少农机企业,而在经济下行、农机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创新企业具有更大的韧性。

根据江苏大学中国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研究院制作的“中国农机企业创新能力50强”(2025)榜单,2024年,在市场整体销售额下降17.33%的背景下,两年均入榜企业销售总额占全行业销售总额的比例由上一年的46.40%增加到52.71%,销售总额绝对值下降幅度仅6.09%远低于全行业的17.33%,同时2025年新入榜15家企业表现也较为优异,其2024年销售总额比上一年仅下降2.59%。

中国农机企业创新能力50强榜单。

上述数据证明,农机企业走创新路能在经济低靡的情况下走出一片天。另外,该专家也提到,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重视研发,包括江苏大学也和江苏沃得农机合作产出收割机,产学合作下,也为未来的农机领域培育出新的人才。

该专家表示,“江苏沃得的水稻收割机的市场排名第一的企业,另外像深圳大疆和广州极飞的农用无人机在世界都位于前列的,分占世界排名的第一和第三。”

此外,专家也介绍,中国知名的农机品牌山东潍柴雷沃,生产拖拉机、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油菜收割机、花生收割机;生产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的,则有如上海华测导航,丰疆智能、上海联适等中国企业;大米色选机和大米品质检测设备,也有相关企业如合肥美亚光电、安徽中科光电等。

该专家强调,“中国可以生产32大类72小类4000多种农机产品,且没有市场完全被外资企业占领的情况。”

2月19日,工人在位于潍坊市的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组装生产农机设备。(新华社)

曾有分析指,中国政策对于农机设备的研发补贴不足。该专家则表示,对比《中国制造2025》其他领域,农机这个行业它比较小,“它的产值比如说可能就3000多亿,它的利利润只有200、300亿还不如贵州茅台一家公司的利润。”

该专家表示,如果比较中美两国的农机头部企业规模确实有差,“相对约翰迪尔他们可能凯斯纽荷兰等美企数百多亿美元的销售额,我们的头部企业销售额只有100多亿人民币,但是我们中小企业多,我们的农机中小企业数量超越美国。”

10年后中国农机不可能还在追赶,10年后我们要从追赶走向引领,从追赶式的这种创新走向引领式的创新。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化农业MAP侯家营子示范农场,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在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

农机发展未来三重点:追赶技术、空白领域技术和前瞻技术

针对农业机械设备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该专家指出,自己把农业机械设备方面的领域分成三块;第一块是与欧美有技术差距的,就是要追赶的技术,芯片包括一些农机专用传感器、芯片,主要是它的可靠性、稳定性、工艺这些方面,“还有农机整机的工艺材料方面我们需要去加强”。

第二块就是空白领域,例如欧美人不太吃的花椒,相关种植、收获的农业机械设备就没有太多可以借鉴西方的地方,因此称之为“空白领域”。

第三部分是前瞻技术,他举例,例如现在AI的进步很快,如何把AI和农业机械的结合,让农机更加智能化。他指出,“AI和农机的结合,欧美的起跑线可能与中国差不多”,他认为,这三块的技术是下一阶段中国农机要努力的方向。

该专家提到,“10年后我们不可能还在追赶,10年后我们要从追赶走向引领,从追赶式的这种创新模式走向引领式的创新。”

关税战影响农机出口?专家:对美贸易顺差

针对农业机械设备会否受中美关税战的影响,该专家提到,事实上中国农业机械设备对美贸易是顺差的。

2023年的中国农机设备进出口总额是152.7亿美元,农机出口是132.7亿美元,农机进口是19.9亿美元,“整体来说我们是贸易顺差的一个情况”。该专家分析,顺差的部分应是在农机零部件,“很多零部件是从我们这生产好了,出口给他们的,他们拿回去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