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贸易战最激烈时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看到了什么?|点经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习近平主持会议。4月的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往往都是全国两会之后中央层面讨论经济工作的重要会议,被外界视为观察中国经济政策走向的重要窗口。而这次会议,更有一个特殊的时间窗口:美国对华关税高达145%,中国出口美国的个别商品累计各种名目的关税已达到245%,中美货物贸易实际上全面脱钩,此次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释放的信号更显重要。
首先,目前的问题也很明显——“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怎么办?“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扎实做好经济工作”。怎么做呢?“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著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这是中央层面首次提出要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做法还是以我为主,以加快对外开放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可见,中央的立场坚定。“四稳”精准回应了市场的普遍预期。这两年的客观情况是:青年就业困难加大、企业生存空间减小、股市楼市剧烈波动,综合在一起,导致企业、居民对经济的预期都不佳,因此减少投资、消费,导致经济进入相对负面的循环,所以稳定预期极其重要。本次开篇即亮出“四稳”,说明对于扭转上述困境的决心不小。
其次,“外部冲击影响加大”最主要就是现在的贸易战。会议上说,“要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反对单边霸凌行径”。方方面面其实都是对于关税战的应对方案。面对超高关税,从政策反制的从容性也能看出,其实相关部门早就做了相关政策储备。
会有哪些政策呢?会议提出“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加强融资支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要著力保民生。对受关税影响较大的企业,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这显然是针对可能在贸易战中遭遇较大负面冲击的出口企业的政策举措。一是要加大对这些企业的流动性支持,帮助其渡过难关。二是要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通过切实政策推动企业出口转内销。三是通过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来鼓励出口企业尽量不裁员少裁员。四是通过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来应对贸易战可能带来的失业人员。事实上,在政治局会议期间,全国贸易摩擦应对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外部冲击影响加大”下的会有哪些政策予以支持?会议上说“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这段话中有三个要点。一是“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今年两会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增量财政政策会很可能在二季度集中释放。二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相信政府将会根据贸易战对中国出口、贸易顺差、增长与就业的影响来动态决定新增政策的规模。目前来看,今年中国政府新增1-2万亿特别国债发行的概率较高。三是“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所谓超常规,一是规模要大,二是范围要广,三是工具要新。
会议提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货币政策方面)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
整体来看,财政政策是主要发力方向,货币政策估计会“相机抉择”,先滴灌。从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降准降息”的声音就已经比较大了,但是“雷声大雨点小”。 会议虽再次明确“适时降准降息”,但目前货币已经很宽松,从操作上看并不著急。“加紧实施”是指宏观政策的前置性将会继续加强,事实上一季度财政政策发力就已经很显著。“用好用足”是指同时强调刺激政策的规模与效力。财政政策方面,5、6月份超长期特别国债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有望继续提速,这也会推动社会融资总额的较快增长。货币政策方面,央行在二季度降准的概率会高于降息。值得重视的是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提法,这些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是科技创新、扩大消费与稳定外贸。在2022年,中国政府曾经推出了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该工具很好地发挥了充当地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本金、进而撬动银行资金的作用,对于当年的稳投资、稳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次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值得期待。
可见,应对外部压力,其实中央工作方法一直是一以贯之的,不仅是宏观政策没有变化,而且坚持“扩内需”就是那个最重要的抓手。“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这些都是关于如何提振消费的具体做法。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意味著市场热议的提高农村居民社保标准等议案可能落地。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意味著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有望提速,这些行业可能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也算前面提及的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此外,会议上还提及“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事实上,债券市场“科技版”已经是中央有关重要文件第二次提及了。我们的理解是,这其实就是指中国的高收益债券,也即由成长性很高的科技企业发行的收益率较高的债券。为了鼓励债券市场“科技版”的发展,有关部门需要提高对中小高科技企业所发债券违约的容忍度,这样才能形成足够的违约率,进而方便为高收益债券定价。
另外,也有说到“要坚持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加强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而完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直是中央对冲国际经贸秩序动荡的重要战略举措。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力度,则是中国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吸引FDI大量流入。
也有相当部分谈及“要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是打赢中美贸易战的重要保障。“加快解决地方政策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有助于缓解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重要的则是落实两会政策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让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要帮助地方政府重新打开投资空间。房地产领域的三项主要工作,分别是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与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与此同时,防范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头部民营房企破产倒闭也相当重要。“持续稳定与活跃资本市场”,说明前一段时间稳定资本市场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功,未来中国政府仍将通过各种举措来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总体概括这次政治局会议,政策基调:存量发力+增量储备,双管齐下稳预期。还是需要内需破局,消费升级,需要真金白银激活市场。还是要要稳楼市+活跃股市,托底居民财富。以底线思维+开放突围对冲关税风险。对于未来政策展,超预期力度或在路上,此次会议虽未“大水漫灌”,但“相机抉择”的灵活性凸显。最后就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场会议释放的信号清晰有力:政策的决心与市场的韧性,中国经济的工具箱深不见底。中央的立场坚定,政治局会议看似没有什么新东西,但恰恰是没有新东西,而是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更反映中央有绝对的战略定力,足以应对贸易战。
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有一个经常看到的词“底线思维”——要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什么是底线思维?就是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的思维。2024年4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曾提到“要坚持底线思维”;2024年7月的会议提到“增强”底线思维;本次会议的措辞是“强化”底线思维。这就是北京的态度。面对“外部冲击影响加大”这一形势,“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总的基调是“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