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是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自美国总统特朗普不由分说对全球发出关税核弹后,中国舆论场就出现一股“速胜论”的论调,持有该论调的人认为,美国经济不行了,制造业也不行了,时下美国正民怨沸腾、四面楚歌,面对美国关税大棒,中国完全可以很快取得胜利。很多人也开始对美国持鄙夷的态度,认为美国在特朗普的带领下已经走上绝路,甚至“国将不国”。

情况果真如此吗?关于美国的制造业,根据安邦智库的分析,美国制造业并非舆论渲染的弱不禁风,而是依然有很强的实力。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高达30%,一家独秀,而排第二的就是美国,占据17%的份额,而且还在2023年进一步提升为17.6%,而一些印象中的所谓“制造业大国”,如日本占6%、德国占5%、韩国占3%,其份额总和也不如一个美国。从制造业格局变迁的角度看,2011-2022年的十多年中,中国份额由21%提升到30%,美国则由16%提升至17%,美国实际是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唯一上升的国家。中国制造业抢占的大头主要还是除美国之外的其他发达国家,而美国制造业在激烈竞争中依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020年1月美国制造业景气程度开始上升。图为2019年1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左二)在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左一)等人的陪同下参观美国得克萨斯州的苹果Mac Pro制造工厂。(美联社)

安邦智库同时提到,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的,因为美国公司存在刻意压低成本的严重倾向。美国制造业经常将一些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给第三方,如财务、营销及管理等非直接生产岗位,如果统一计量口径,按照美国商务部的研究,宽口径下的美国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将会有所增加,那么相对应美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还会进一步上升。此外,美国的制造业门类远非到了极度残缺不全的状态。由于产业转移因素的存在,美国确实存在中低端制造业空心化的情况,但绝非到了清零的地步,产业重建也绝非不可能。现如今,美国制造业的衰退趋势已经有所扭转,产业回流政策实际已经见效。

关于美国的经济,著名经济学家、香港大学郑裕彤基金讲席教授及人文社会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出现实质性衰退。从实际数据来看,美国失业率维持在4.1% 左右,处于正常水平;美国500强公司的利润,仍正以10%或20%的速度上升,公司盈利和就业均未呈现衰退迹象。由于美国经济的71% 依赖民间消费,只要民众的就业和消费没有问题,收入情况没有变坏,美国经济就没有出现真正的任何意义上的衰退。

福克斯新闻3月9日播出的采访中,特朗普预测美国经济会面临“过渡期”。(资料图片)

对于美国目前约36万亿美元的国债,陈志武表示并不太担忧。具体来说,美国国债市场依旧是全球最值得信赖的避风港,尽管美国国债余额已达GDP的1.1-1.2倍左右,但若与1820年代大英帝国的国债余额占GDP的2.6倍相比,当前美国的国债负担并不算重。这一巨额债务对美联储货币政策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美联储在决策上相对独立于白宫和总统团队,这使得它在决定调整利率时,无需考虑美国国债的规模。尽管特朗普行事大胆、不按常理出牌,但在债务重组这件事上,其很难打破既有规矩,这是因为特朗普清楚,若美国政府在兑现国债承诺方面出现根本性改变,将对美国经济、美元地位以及美国国债稳定性造成巨大冲击,最终严重影响特朗普所看重的各项经济指标、股市指标和企业经营利润指标。

从美国方面日前的公开表态来看,其似乎也并未不管不顾一路狂飙。据路透社报道,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4月22日在一次闭门会议上向投资者表示,中美之间的关税对峙局面“难以为继”,并预测这一僵局将在“短时间内”出现缓和。贝森特称,虽然与中国的正式谈判尚未开始,但预计局势会逐步改善,并强调这场谈判将是“持久战”。贝森特还称,美国对华关税并非要与中国脱钩,目标是“公平交易”。贝森特的言论也让市场产生积极反应,美国股市应声大幅上涨。

另据CNBC报道,同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表示,未来不会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并乐观地认为可以“相当迅速地”达成协议,预计会大幅下调对中国进口商品的145%关税。特朗普明确表示,这一关税税率不会维持现状,虽然不会降至零,但会大幅降低。特朗普与贝森特的言论相呼应,显示出美国政府的立场有放软趋势。此外,白宫也表示,美国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的进展顺利,形势正在朝着积极方向发展。白宫称,美国政府正在为潜在协议奠定基础,虽然没有明确表示谈判已正式启动。

2025年4月24日,图为特斯拉行政总裁,主导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的马斯克(Elon Musk,左)与美国财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右)。(资料图片)

从美国的立场放软,到中国的反制和回应,不难看出中美双方都认识到世界老大和老二之间的这场仗,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速胜。中国舆论场中声调颇高的“速胜论”声音,充其量只是声量大,而非主流,更非官方意旨。

早在1938年5月,时值抗日战争之际,毛泽东曾撰写长篇《论持久战》,其中不仅深刻分析了日本之长之短,中国之短之长,也不断在警告亡国论要不得、速胜论要不得。毛泽东说,“我们也不是不喜欢速胜,谁也赞成明天一个早上就把‘鬼子’赶出去。但是我们指出,没有一定的条件,速胜论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评估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毛泽东这一番话,以及背后的战略视野,放在中美关税战上,依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