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美对东南亚光伏加征最高3404%关税 中资企业如何突围?

撰文: 外部来稿(中国)
出版:更新:

关税危机下,全球逆全球化趋势已现,光伏供给将呈现分散化趋势,本土化产能布局或成当前光伏供应链全球化的新方向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良方。

对于光伏行业,2025年的四月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当地时间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征收不同水平的“对等关税”,其中拟对中国加征34%关税。随后美方多次上调对华关税,使美国对华关税税率累加达到145%。

对于光伏产品而言,此前拜登政府已将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关税从25%提高到 50%,叠加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145%额外关税,已使中国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最高关税升至195%。

江西赣州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视觉中国)

此前为了应对美国对华光伏产品的进口壁垒,东南亚成为了中国光伏产业链在海外唯一成规模的生产基地,是中国光伏产品前往美国的跳板和政策缓冲地带。现在,东南亚各国也成为了特朗普“对等关税”重点“打击”对象,而美国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光伏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大棒”也正式落地。

当地时间4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产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反倾销(AD)和反补贴(CVD)关税调查作出最终裁定。

美国商务部最终认定有关东南亚四国太阳能产品的反倾销税为0%至271.28%,具体取决于企业和国家。根据产品原产国而确定的反补贴税为:柬埔寨最高3403.96%,泰国最高799.55%,越南最高542.64%,马来西亚最高168.80%,关税税率因公司和国家而异,但总体上高于去年年底宣布的初步关税。

为了最终确定关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须在6月份就上述决定进行投票。

美国对东南亚太阳能电池征收最高3521%的双反关税(彭博社)

美国商务部表示,此次宣布的关税是长达一年的贸易调查的最终结果。这项调查由韩国的韩华(Hanwha Q CELLS)、美国本土的光伏制造商First Solar,以及几家规模较小的生产商于去年4月提起,旨在保护它们在美国太阳能制造业的数十亿美元投资。

他们在请愿书中指责在东南亚四国设有工厂的中国公司向美国市场大量供应低价产品,导致价格暴跌超过50%,威胁到这些公司在美国制造的产品。

“这是非常强硬的结果,”美国制造业协会律师蒂姆·布莱特比尔在接受采访时声称,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四国的中资企业的“不公平贸易行为”,长期以来“一直在损害美国太阳能制造业”。

此次双反终裁结果中,韩华新能源(Hanwha Q CELLS)马来西亚产品所面临的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总额最低,仅为14.64%。由于柬埔寨生产商选择不配合美国调查,因此Hounen Solar、ISC Cambodia等四家厂商的太阳能产品面临的双反关税总额将高达3521.14%。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美国对晶科能源马来西亚产品所征收的双反关税总额最低,为40.30%;对天合光能在泰国生产的产品征收的关税最高,为375.19%。对于从越南出口到美国光伏产品,晶澳太阳能面临120.64%的双反关税,天合光能面临201.69%的双反关税,晶科能源则面临244.95%的双反关税。

东南亚四国双反关税金额(美国商务部、Solar Power World)

除了刚刚落地的光伏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大棒”,此前,东南亚各国也已经成为了特朗普“对等关税”重点“打击”对象。具体来看,美国将对柬埔寨征收49%关税,老挝紧随柬埔寨之后,被征收税率高达48%。另外,美国还将对越南征收46%关税,对缅甸和斯里兰卡分别征收44%,对泰国征收36%,对印度尼西亚征收32%,对马来西亚征收24%。

虽然4月9日美方颁布了90天的关税暂缓令,但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基本10%关税仍然对除中国外所有地区生效。同时,特朗普以90天为限开启密集谈判,希望盟友和主要贸易伙伴让步,以“换取”美国关税豁免,这使得各国对美关税仍面临著较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在美国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和“对等关税”的双重打击下,中国光伏产品绕道东南亚出口美国的绿色通道地位,已处于失效边缘。从目前来看,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这东南亚四国的光伏电池片环节的开工基本都陷入停滞。

美国对东盟各国新征收的关税(CNA)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特朗普加征关税,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影响主要有亮点:一是关税成本由谁承担,若大部份由美国客户承担,则中国新能源企业产品毛利率降幅则有限。另一方面,加征关税后,光伏等产品当地实际售价提升,经济性下降,可能会抑制部份需求。长期来看,新能源企业在美国当地扩产,或是应对本轮关税冲击的最有效手段。

出于对东南亚重启“双反”调查未雨绸缪考虑,中国头部光伏厂商近年来正在加速推进美国本土建厂计划。其中一体化龙头厂商阿特斯、隆基绿能投产进展领先,分别有5GW组件产能目前已投产并开始出货。此外,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等均有美国产能布局。

东吴证券数据显示,美国现有本土光伏产能主要集中在组件端,核心零部件如电池片大多依赖进口,最终在美国本土完成组件制造。截至2025年1月,主流光伏企业合计在美规划组件产能超68GW,目前已投产40GW;其中,中资和美资企业分别规划超28GW。

主流光伏企业在美规划产能(东吴证券)

去年开始,东南亚四国光伏“双反”关税逐渐加码后,也有当地中资光伏厂商前往临近的印尼和老挝生产。2024年12月,美国从东南亚四国进口组件比重降至55%,其他来源国就包括印尼和老挝的比重则明显上升。BNEF曾预计印尼、老挝等综合税率较低的国家将将成为最大的对美国光伏出口市场。

天合光能就表示,该公司的印尼合资TOPCon电池组件工厂(目前年产能1 GW)不受东南亚四国“双反”的影响,且本次已公布拟新增税率中印尼税率相对较低,印尼工厂具备相对竞争优势。

同时,也有不少厂商把目光瞄向了中东,希望以中东作为东南亚的替代,继续出口美国高溢价市场获得超额收益。目前,中东及周边地区面临关税较低,将受益于中国厂商主导的新一轮光伏产业迁移,加快光伏制造和需求崛起。

据中信证券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我国光伏企业在中东阿联酋、阿曼、沙特阿拉伯等地均有产能布局,涉及矽料、矽片、电池片、组件及支架各个环节。

中国光伏企业在中东产能的布局和规化(中信证券)

此外,土耳其拥有6GW电池片产能,面临的总关税税率仅为24%(14%来自201条款关税,10%来自对等关税),虽然生产成本可能高于印度和东南亚,但土耳其仍有可能成为光伏对美出口的最大赢家。从矽片、电池到组件,中国企业正以土耳其为跳板,重构全球新能源产业链格局。

今年3月底,正泰新能就与土耳其政府达成投资建设太阳能电池工厂协议,将建设首家土耳其全外资太阳能电池工厂。据悉,正泰新能此次工厂建设是土耳其“高科技激励计划(HIT-30)”的重要组成部份,正泰新能将建设先进TOPCon电池生产线,并计划将80%的产能用于出口。

土耳其光伏产业链核心企业布局(夸父新能研习社)

随著关税政策趋严,制造商若欲维持市场竞争力,需积极调整海外产能布局。在本土化制造要求提高(尤其是组件环节)的趋势下,矽料、矽片、电池及配套辅材等产业链上中游环节直接出口比例加速提升,成为当前光伏供应链全球化的新方向,中国光伏行业进入出海2.0阶段。

在全球供应链变局下,谁能率先完成灵活应变与成本优化,谁就更可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本文转载自“环球零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