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战|中国对美政策不能被过度反美、过度亲美裹挟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特朗普的关税战从起初同时针对数十个国家到如今集中火力朝向中国,让许多人再次坚信中国要放弃对美幻想,做好长期博弈的心理准备。中国理当要有充分的风险估计,不可一厢情愿,但怎么进行长期博弈依旧十分考验政治智慧,要注意分寸。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对美认知高度多样、分化,既有许多人被反美民族主义裹挟,过度渲染美国的问题和中美对立,又有许多人过度亲美,认为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其实美国同样是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庞大而又复杂的国家,同样有人性的光明面向和幽暗面向,同样在国家治理和发展过程中存在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和亟待化解的矛盾。

过度反美、过度亲美都不是理性态度,而是非此即彼的二极管思维。在正常情况下,中国对美政策不能简单被过度反美、过度亲美裹挟,而是应该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基础上保持开放、灵活的转圜空间。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VCG)

毛泽东时代的尼克松访华故事和邓小平时代的中美建交故事,早已有力说明过度反美的反美民族主义根本行不通。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两国的交流合作既有力推动中国的进步,又有利于核威慑时代的人类和平。但在人类总体生存和发展资源相对有限的现实约束下,面对被实力政治、丛林秩序裹挟的以国家为基本竞争单位的世界秩序,中国崛起自然而然会冲击美国独大地位,故中美竞争的面向难以避免。

从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美贸易摩擦到拜登时期中美在多个领域的竞争,再到如今特朗普第二任期中美关税大战,可以确定的是,中美作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的两个国家,竞争、博弈面向将呈现常态化、长期化趋势。中国不能幻想美国的恩赐,尤其要对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政府离经叛道、反复无常、破坏国际规则有清醒的认识。

但竞争、博弈面向将呈现常态化、长期化趋势决定中美的竞争、博弈不会在中短期分出胜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无论是考虑核威慑的存在还是考虑人类社会普遍珍惜的价值,现代社会的国家竞争主要是经济、科技、国家治理的竞争。其中,全球化、自由贸易、分工协作符合经济规律,科技进步和国家治理都离不开多元、开放、宽容的氛围与人才、技术的交流、引进,都离不开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人。

相比于中美竞争、博弈的常态化、长期化,特朗普无论多么张狂易变、离经叛道,他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具有破坏效应的插曲,没必要因为他的任性而自乱阵脚。

上海浦东的崛起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顺应经济规律的成功。(新华社)

从美国内政角度出发,特朗普只有四年任期,目前虽有声音主张特朗普开启第三任期,但可能性不高。特朗普虽是美国总统,但美国是民选政体,民意走向具有关键作用。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的支持者阵营本就是几方势力拼凑的结果,其中以马斯克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和科技精英势必会因为关税战而与特朗普产生分歧乃至冲突。除此之外,民选政体下的特朗普家族利益、反对特朗普的民主党、美国三权分立和联邦制带来的权力制衡空间,都会影响特朗普政策实际执行力度。纵使不考虑以上因素,从长远来看,特朗普的张狂易变、离经叛道终究缺乏可持续性。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不能因为一时之间的噪音、摩擦、对抗而忽略关乎长远和全局的事情,和平发展依旧是中国的理性选择。中国虽不能幻想美国恩赐,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但只要现实条件允许,仍然应该争取“斗而不破”的状态,仍然应该努力防止两国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仍然应该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国家和人,仍然应该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事业来考虑对美政策乃至整个对外关系。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如果中国能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国家和人,如果中国能化危为机、扩大内需、补齐民生和社会福利短板,如果中国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公平、藏富于民、下大力气提升国家治理的法治和民主程度,那么,无论特朗普的关税战多么疯狂,相信中国都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