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特朗普关税战是一场逆潮流的自毁式豪赌

撰文: 01论坛
出版:更新:

来稿作者: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所谓“解放日”对全球大部分国家发动了关税战,其规模之大、树敌之多、税率之粗糙,不仅传统盟友未能幸免,连杳无人烟的偏远岛屿也榜上有名,令许多有识之士瞠目结舌。特朗普发动的全球关税战对国际经贸秩序产生了深远冲击,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特朗普关税覆盖了全球12.8%的贸易流量,平均税率从3%飙升至19%,远超WTO框架下的常规调整幅度。

因应美国对华加征34%“对等关税”,中方宣布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又将多间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及不可靠实体清单。中方迅速推出“组合拳”予以反击,包括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特朗普东盟舞剑意在沛公,中国重招反制向霸凌说不。中国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应对美国关税霸凌,彰显大国担当和实力,为世界各国携手捍卫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国际经贸秩序提供底气,更警告美国若一意孤行,结果只会反噬其身、得不偿失。

特朗普掀起的全球关税战,本质上是政治投机者对经济规律的傲慢挑战。这场以“美国优先”为名的贸易战争,正在将全球产业链重构异化为政治博弈的筹码,暴露出民粹主义领袖对现代经济体系的严重误判。特朗普对关税的痴迷是愚蠢的,因为美国无法重回世界工厂,颠覆贸易体系和供应链不现实,以及关税导致输入性通胀,影响美国民众支持。

特朗普掀起的全球关税战,本质上是政治投机者对经济规律的傲慢挑战。这场以“美国优先”为名的贸易战争,正在将全球产业链重构异化为政治博弈的筹码,暴露出民粹主义领袖对现代经济体系的严重误判。特朗普对关税的痴迷是愚蠢的,因为美国无法重回世界工厂,颠覆贸易体系和供应链不现实,以及关税导致输入性通胀,影响美国民众支持。

普发起的关税战,被许多经济学家和政治观察家视为一场高风险的政治博弈。其核心目标包括缩小美国华贸易逆差、迫使别国改变产业政策、保护美国技术优势,以及兑现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承诺。然而,从多维度分析来看,这场关税战最终可被视为一场战略误判。关税战与全世界为敌,加速美国衰败。

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掀起的贸易战,本质上是逆全球化浪潮的孤注一掷。这场以“美国优先”为名的经济博弈,实则是将单边主义凌驾于多边规则之上的霸权操弄。当“美国优先”的利己主义撕碎其精心打造的规则卫士形象时,全球经济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撕裂风险。

全球产业链经过三十年深度整合,已形成“你中有我”的精密互联网。中国制造的消费电子产品需要韩国芯片,德国汽车依赖墨西哥零部件,这种深度融合绝非高关税壁垒可以切割。资料显示,2018年中美互征关税后,美国企业支付的关税成本90%转嫁至本国消费者,直接推高通胀率0.5个百分点。当前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仍维持在3.2%高位,印证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反噬效应。

美国制造业的战略性外迁,实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典型案例。过去三十年,美国企业将中低端制造环节转移至新兴市场,借助美元霸权和供应链整合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产业布局既规避了本土高昂的劳工成本和环保限制,又通过资本输出深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形成跨国企业对价值链顶端的绝对控制。

从经济理性角度观察,美国选择集中资源发展金融、科技与服务业,创造出矽谷创新集群和华尔街资本帝国两大增长极。数据显示,美国知识产权出口额是实物商品出口的2.3倍,高附加值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7%,这种产业结构高度契合后工业化特征。但产业空心化带来的隐忧正在显现:关键物资供应链脆弱性在疫情期间暴露,半导体等战略产业受制于人,制造业就业岗位流失引发社会结构失衡。

当前美国推动的“再工业化”政策,本质是对全球化红利的结构性修补。回流的高端制造业聚焦芯片、新能源等战略领域,通过《芯片法案》等产业政策重塑竞争优势。这种选择性回归并非传统制造业的简单复刻,而是基于技术壁垒和国家安全的新产业逻辑。全球化时代的产业布局,正在国家利益与市场规律的博弈中形成新平衡。

历史教训历历在目: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全球报复性关税,将大萧条推向深渊;1980年代日本汽车限令催生产业转移,反令美国丧失汽车产业升级良机。如今美国政府试图通过301条款重塑制造业,却忽视本国劳动力成本高企、基建老化的现实困境。当欧盟酝酿对美32亿美元反制清单,东盟加速区域供应链重组,这场豪赌终将让美国付出经济孤立与产业空洞化的双重代价。

全球经济治理需要规则维护者而非破坏者。当单边主义利剑斩断多边合作纽带时,最先流血的往往是挥剑者自己。美国若继续沉迷于关税战这种饮鸩止渴的游戏,不仅难以实现制造业回流,反而可能亲手拆解维系其经济霸权的全球体系根基。

作者杨华勇是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仅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

“01论坛”欢迎投稿,来函请电邮01view@hk01.com。来稿请附上作者真实姓名及联络方法。若不适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