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场景提前到来?具身智能全面融入中关村论坛年会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3月27日在北京正式启幕,主题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记者亲身探访年会现场看到,今次论坛年会深度融合具身智能应用,为参展者带来科技创新味更浓的与会体验。
人形机器人成为年会智能助手。年会上,迎宾、交流、主持、表演等具体服务场景,由人形机器人替代人力,据悉有15家企业的近百台代表性机器人活跃在年会的各个角落。开幕式的机器人表演环节上,中关村企业“加速进化”推出的T1机器人展示了跑步、跳舞的全面性能。其市场负责人徐磊说,在保障中关村论坛年会这样的高规格活动前,T1机器人已实现规模化量产并远销数十个国家。
人形机器人无处不在,其中一些“志愿者”功用机器人还被论坛工作人员戴上了“智愿者”的工作牌。在新闻中心,由工作人员遥控操控的人形机器人会用手势动作主动向记者“say Hi”;还有机器人“握笔”书法作画,不消十分钟,一幅描摹逼真的速写人像便送到记者手中。遨博智能科技公司市场部经理田华介绍,作画的水平取决于计算机输入的指令,“只要写入合适的代码,无论是油画、水彩,还是简单的素描、速写,现在的技术能力都可以实现”。
机械臂在工作亭里冲好咖啡,轮式机器人用夹抓拿起咖啡送到点单人手里——在年会主会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的一角,机器人服务员正忙着递送咖啡。这家“机器人小铺”由来自两个不同品牌的多名机器人协作运营,无真人值守也引来一众与会者体验。据介绍,这些机器人服务员能全程自主规划行进路线、自主规划抓取动作。在休息洽谈区,还可见零星机器人为与会人员提供泡茶、下象棋等服务,为忙碌的洽谈增添了轻松气氛。
人工智能(AI)新技术嵌入具身智能服务。在各会议室内,一个名为“中关村论坛智能体”的AI同传系统成为标准配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依托AI大模型打造,利用声纹识别和语音拟合技术,并通过数字人形象,实现演讲者用母语演讲原声进行同传翻译。
记者体验发现,AI同传系统可快速录入转化发言者内容,中英文识别精准,且概括性强。如当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杰哈·阿尔贝特·穆鲁(Gérard Albert Mourou),被问及中国的科研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如何做得更好时,他答道:“中国的科学成就对中国社会、全球进步的各方面影响显著,这些世界级的成就令他印象深刻。我不知道中国在这方面怎么能做得更好了”。回答中,他提及中国教育系统的一些具体特点被省略,而被翻译为:“我对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印象深刻,但是我不知道还能如何进步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具身智能及其相关技术被广泛应用外,会场整体充斥无感通行的科技沉浸体验——全面使用电子证件、会场导航、座位查询、电子桌签等各类智能服务。电梯等通行处均采用无接触式交互装置,体验反馈实感十足。
此外,通过将AI创作技术和短视频、微短剧等传播手段结合,新优化的线上元宇宙会场提供了效果良好的沉浸式交互体验,即使线上参会者亦能感受到论坛年会的浓厚科技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