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抢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撰文: 外部来稿(中国)
出版:更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2026—2030年)规划”编制的谋划之年。正是由于“十五五”规划目前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各地方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前期研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更是各地方规划的重中之重,都在抢上。

对此,安邦智库(ANBOUND)的一位资深研究员指出,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是具有稀缺性和风险性。战略的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不可能到处分布,所以各地在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还是要有所节制,要考虑宏观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衔接问题。现在中央也在强调“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所以地方上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本地经济,从培育的角度出发,发展本土经济、本地经济,在特色产业上面开花结果,这样的产业往往就属于本地,走不了,真正会造福乡梓。

实际上,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同质化问题在“十四五”期间就已显著暴露,多地产业方向高度重叠,导致资源分散和低效竞争,失败的迹象已经很明显。根据对包括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等31个省级“十四五”规划的统计(截至2023年)显示,有28个省份布局了新一代讯息技术,同质化率高达90.3%;有26个省份布局了光伏及储能产业,同质化率达到83.9%;有24个省份布局了生物医药,同质化率达到77.4%;有23个省份布局了高端装备制造,同质化率达到74.2%;有22个省份布局新材料,同质化率达到71.0%等等。其中,典型的案例是,2022年全国有23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仅长三角地区就集中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规划,导致锂电材料产能到2025年预计依旧过剩。而半导体方面更是有武汉、合肥、南京等12个城市宣称建设“中国芯谷”,但2022年国内芯片设计企业超3000家,90%的年营收不足1亿元,低端重复研发非常普遍。京津冀、珠三角均有超过10个城市在布局生物医药,临床试验平台、基因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率也达60%。

西藏山南现代光伏农业,援助高原农民脱贫。(视觉中国)

目前,在国家研究重点的指导下,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已经发布了“十五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以开展前期研究。其中,广东、江苏等地通过智库启动“十五五”重大战略预研,如广东省社科院2023年发布《面向203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涉及未来5-10年产业路径;海南自贸港、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提前研究开放政策衔接问题;山西、内蒙古等省开始探讨“双碳”目标下的传统能源转型方案;深圳、杭州等城市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如深圳2023年发布《20+8产业集群2025行动方案》,实质已包含向“十五五”延伸的布局。

不过,在上述9省市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泛化仍然显著。其中,新一代讯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布局成“标配”。在上述9省市中,7个将“新能源”列为优先方向,6个明确提及“生物医药”,新一代讯息技术覆盖率高达100%。在细分领域上,锂电、半导体、基因技术扎堆。例如广东惠州、江苏常州、江西宜春、山东枣庄均提出打造“锂电之都”,但技术均集中于电芯制造、封装等中游环节,上游资源(锂矿)和下游回收环节布局不足;上海临港、安徽合肥、浙江杭州同步瞄准第三代半导体、车规级芯片,但设计工具(EDA)、光刻胶等“卡脖子”环节突破能力有限;广东深圳、湖南长沙、河南郑州均布局基因测序、细胞治疗,但临床试验资源分散,缺乏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多省课题中提出“对重点产业给予用地、税收优惠”,例如浙江、安徽对新能源企业设备投资补贴比例均设定为15%-20%,江苏、山东对生物医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高达120%,促使企业为套利跨省迁移。这些地区虽也有一定的市场可行性研究,但很明显地将复杂系统科学产业,当成了普通单一产业去布局和设计,还为此大量投入了政策资源,挤占本地特色产业原本就有限的发展空间。

值得注意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宏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依然不足。尽管2022年已经发布了《关于防止新兴产业重复建设的指导意见》,但由于缺乏跨区域产业链的统筹机制,例如氢能产业,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各自建立了不同的标准体系,导致技术路线既分化又交叉。另一方面,这也揭示了考核机制对同质化趋势的推动作用。流动任期和GDP考核压力,促使地方官员往往倾向于选择“国家鼓励+短期见效快”的产业。但所谓“欲速则不达”,反而导致很多地方的资源浪费。例如,某中部省份将新能源汽车定位为“一号工程”,然而由于省内缺乏相应的汽车工业基础,最终不得不依赖于低端组装。

2024北京车展上,参观者观看展出的小米SU7新能源汽车。(新华社)

亦如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员此前在谈及“产业同构与政策同质”问题时所强调的那样,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某些地区未来产业布局就会“扎堆”上马。抢风头时“一哄而上”,发展失败后可能就“一哄而散”。尤其是,对于许多缺乏资源禀赋的地方而言,无市场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地方的消耗极可能大于贡献。地方政府在选择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方向时,往往难以预见未来可能形成的产业方向,因此为了能尽快达成成就,实践中就可能照搬照抄,最后造成新兴产业在引入之初就面临发展风险。

所以,既是战略性产业,就要避免“零帧起手”,不能因其是“新兴”产业就心急火燎地抢着上,只要政治正确,不要市场正确。正确的做法是,要结合地方自身资源禀赋条件,深挖自身产业基底,了解周边产业生态,不但要有技术规划,还要有系统规划,谋定而动,才能行稳致远。当前“十五五”规划的前期动向显示,地方竞争逻辑仍未根本改变。若继续延续现有模式,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同质化可能进一步加剧。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十五五”规划目前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其中,各地方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尤其关注,甚至形成了某种“政治正确”的意识,上了没错,不上才有错。其实,越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越是具有稀缺性,风险性就越高。所以各地在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候,还是要有所节制,要考虑宏观环境以及宏观政策的衔接问题。地方上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本地经济,从培育性开发着手,在特色产业上面开花结果,这样的产业往往就属于本地,走不了,真正会造福乡梓。

本文经安邦智库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