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盈利大跌 如何看出韩国企业在中国的困境?
韩国科技巨头三星电子预期收益大跌,创下14年以来最低。三星电子素来以其在智能手机和半导体市场的优势地位闻名。惟今年第二季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利润暴跌95%,意味其手机和半导体两大支柱产业皆面临严竣考验。
7月27日公布的2023年4月至6月财报显示,三星利润同比下跌95%至6700亿韩元,这反映一直担当弥补亏损功能的智能手机业务,盈力能力明显下降。
进入2010年代以来,三星的电子显示屏及家电业务遇上跟中国企业激烈的竞争,盈利能力逐渐下降。对于三星电子而言,波动幅度较大的半导体业务本来尚有手机业务弥补亏损,令公司整体保持了稳定的增长。
智能手机盈利力走下坡
最近,三星发布了旗下折疉屏智能手机的最新型号——将于8月正式推出的“Galaxy Z Fold5”和“Galaxy Z Flip3”。《日经中文网》报道,新机的价位、相机性能及内存容量与现有机型相若,是否能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还是难以预测。随着智能手机的技术革新余地逐年缩小,这项商品已难以出现重大突破,以刺激消费者需求。而且更便宜、在平价机款都做得很不错的中国手机抢占发展中国家巿场。
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虽然仍然居首,但被中国的小米、OPPO及vivo抢去一部分巿场。再加上智能手机市场饱和,消费者对于高价旗舰机型需求下降,都使三星的手机业务开始陷入困境。本来作为龙头的三星难逃巿占率下跌命运,全球份额由2013年的31%降至2022年的21%。三星手机部门的利润亦大打折扣,由2013年的25万亿韩圜锐减逾半至2022年的11.67万亿韩圜。
半导体业务作为三星另一支柱,今年形势也不容乐观。全球对半导体需求大幅下降,全球晶圆厂产能扩大,加上中国在半导体制造方面的投资增大,市场供应增加导致半导体价格下跌。这对于以半导体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三星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
撤出中国是“去风险”还是“败走”?
自2016年,韩国因部署萨德系统(THAAD),招致中国的“限韩令”,本已令韩国企业在华业务受到很大影响。上月5日,韩国企业数据研究所CEO Score对韩国国内500强企业中,113家在华韩企进行了业绩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企业去年在中国的合计销售额,比起6年前,即2016年缩减了13.1% 。若果不计电池及半导体相关企业,数字跌幅更惨剧,6年跌幅多达37.3%。
CEO score评论说,2016年萨德事件后,“中国政府颁布‘限韩令’正式对韩企施压,此后随著美中贸易矛盾、供应链危机、俄乌战争等危机状况接连不断,韩企对华业务不再景气。”
汽车业为显著例子,韩国车企在华销售额呈直线下降。现代汽车(Hyundai)在华分厂“北京现代”的销售额2016年跟去年相比锐减75.7%。同期,起亚汽车(Kia)在华分厂“江苏悦达起亚”的销售额同期也减少了80.8%。
过去在中国巿场占强势地位的韩国汽车及电子产品,如今已渐失去位置。然而,电池及半导体在华销售却持续增长。由此可见,对华销售或出口低迷主要不因为近期的“半导体寒冬”,而在于消费品方面。韩国具代表性的出口产品,包括汽车、智能手机及电子产品在中国巿场的优势过去十年已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正是质量提升、价格低廉的“中国制造”。
中国在生产各项商品技术跃进,导致了韩国除了半导体以外的核心消费品和中间产品,处于原地踏步或倒退的情况。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今年4月1底发表的题为《对华贸易结构变化与启示》的报告称,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在1990年至2020年间增加了两倍,而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同期上升了29倍。韩国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委员池晚洙表示,半导体在韩国出口中的比重本来就很高,业绩也很好,因此出现了对华出口表现良好的错觉效果,除了半导体以外,对华出口在过去10年里出现了倒退。
由此可见,与其说三星为了对华“去风险化”逐渐把手机及电子产品生产线迁出中国,倒不如说是基于巿场形势的商业之举。早在2019年,三星电子已关闭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工厂。不过,三星在中国仍有大量业务,包括关键的半导体及存储芯片业务都正处于增长阶段。
三星在手机及电子产品等昔日主要业务面对中国对手的激烈竞争,长期盈利能力下降。适逢半导体行情低迷,已只能依靠“一条腿”的三星因此受冲击,在业绩上也反映出来了。三星与SK海力士双双减产,料开始支撑记忆体价格。
美国拉拢日本、韩国等主要半导体供应链国家成立“Chip 4”,以美国巨额补贴换取这些半导体企业限制对华出口。然而,中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最大的市场,芯片制造商基于美国禁令而无法对中国出售高端芯片时,意味着这些企业在中国的中低端芯片巿场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三星在手机及电子产品业务走下坡之际,半导体在中国销售上还处处受限,正是受美国芯片霸权所累,也是韩国及其企业要在这场技术冷战中,采取亲美远中策略所要权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