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世界.五|港医管局“零中医师”:主流化只是空谈?
1997年香港回归以来,在基本法指引下,政府立法确认中医的合法地位,三间本地大学开设五年全日制中医课程,培育正规中医人才,至今25年,现代中医药人才辈出,大学更设网课向海外推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然而有业内人士批评,公营体系上中医药仍然地位低落,医管局内“一名中医都没有”,谈何推动中医发展甚或“主流化”?
此为“中医药在世界”专题系列之五
世卫2012年发布的《传统医学战略 2014-2023》表示,全球对于中医药的研究及培训需求殷切,以针灸为例,有八成受访成员国表示其国内医疗服务认可使用针灸;惟同时指出国际间发放中医研究数据、相关资讯或提供培训的平台仍有不足,阻碍中医药服务的发展。为加强海外大众与医护人员的中医基础知识,香港中文大学中西医学团队于2017年9月于大型网课平台Coursera设立英语中医课程。
五年来,已有逾47,000人士注册上堂,学员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及印度。中大再于2019年上载第二期课程“日常中医药2”(Everyday Chinese Medicine 2),主要讲解中药学、针灸学、中医养生学(包括食疗、八段锦等) 及中西结合医学等,至今亦有近6,800人注册。负责课程的中大中医学院发展部主任钟志豪教授向《香港01》坦言:“中医的理论用英文教是困难的,故并非许多地方可以教授得到,坊间也鲜少有类似的课程。”
英美针灸治痛症 香港主张“食药”?
举办英文网课固然是想将中医推广至世界,然而也点出了本地中医界的无奈。身兼特区政府中医中药发展委员会成员的钟志豪向《香港01》记者指出,1997年之后《基本法》第138条已订明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政策:“其原意的一个方向是利用香港的国际地位帮助中医药走出去实现国际化,惟25年过去,因着种种历史原因,还有许多地方做得不足。”
钟志豪认为,自回归以来,中医药的发展相当停滞,中医不仅未有纳入公营医疗体系,本科课程亦削减学额,相关发展感觉越做越差。“我们现时主要集中做研究工作,尤其是临床研究,因为在香港推动中医药不能单靠教授外国人,还得靠香港自身的发展。”钟志豪补充:“大学除了办网课外,必须从事更多能证实到中医价值和疗效的临床研究,从而让大众和西医愿意采用中医。”
今天,外国许多地方针对痛症的一线治疗为针灸,包括英、美,但香港不是。钟志豪表示:“香港的西医门诊会建议病人服药,但食药始终有副作用,难以长期服用;相反针灸治疗成效佳,惟本地西医却没有转介。”他认为中医发展如今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西医主导的医疗系统中作定位。其次是要做到桥梁的作用,将病人分流到中医去。
钟志豪说:“我们一直在说香港没有足够的医疗资源和医生,专科门诊经常大排长龙,却又不会找中医帮忙。这是香港需要努力的地方,不论是大学、政府,这是首先要做的事,否则走出世界无从谈起。”
中医在香港“不是自己人”
近年,虽然特区政府以至中央政府也有许多举措推动中医发展,如兴建中医院、内地中医团体来港协助抗疫等。不过,钟志豪认为,每一届政府也“支持中医”,问题是政策无法落地及贯彻执行。
另外,医管局内全是西医,本地中医则大多是私人诊所,反是靠三间大学(港大、中大、浸大)、赛马会及东华三院大力推动,为民间提供中医治疗服务。钟志豪又批评医管局内目前只有一个中医药处,惟部门人手不多。“中医药处处长是个政务主任(AO),也是不懂中医的。在既没有蓝图,也不知如何著手的情况下,发展中医实难以做到。”他抱怨道:“回归25年,中医在香港也不是自己人,医管局内连一个中医也没有,全部也只是外判。这如何可以发展到中医?”
钟志豪建议,可以趁疫情推动更多中西医的公私营合作,如针对新冠和长新冠后遗症,“让这些病人可以去看18间中医门诊,或者可透过计划去看其他私人中医诊所,这便可以令中医发展起来。”始终中医药发展不能单靠私人市场,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及数据分析缺一不可,包括中西医之间如何互相转介。“这需要医务卫生局去做,大学则帮手做设计、评估和试验,才能示范在一个西医主导的医疗体系中如何发展中医,长远解决医疗负担。”
2024年为“大限”?
立法会议员(医疗卫生界功能界别)林哲玄医生也认同本地中医的发展很慢:“尤其基层医疗的发展真的经已很迟,若我们现时仍不著手处理,倒不如不要做了,我们回内地就医好了。”
上任九个多月以来,林哲玄不时和中医界会面,讨论行业发展及中西医协作等议题。他认为,香港在中医发展有一定优势,首先是我们中西医都有,市民也大多习惯两者都看。“另一个优势是,不论中西医都惯常利用循证医学*来发展我们的医疗服务。暂时欠缺的是,中西医如何合作医治常见疾病,因其量大且对社会健康影响大,如血压高和糖尿病。”另一个优势是中药,本地中成药国际知名,品质认证和检测方面也走得很前。香港有能力做一套相当完善的中药检测认证,作为其中一套世界标准。
注*:循证医学是一种医学诊疗方法,强调应用完善设计与执行的研究证据将决策最佳化。
他又认为,社区目前缺少了一个网上平台,让中西医都能观看同一套病历数据;医院方面,未来各院的中医师应一同巡房或讨论病情,希望见到日后中西医能在病房内一同照顾病人,初期可针对痛症、癌症、中风康复治疗等方面。
此外,加强中医“治未病”(即西医的预防性治疗)、全面向中医开放电子医疗病历记录系统(eHRSS)、教育社会大众中医在医疗系统的角色。其中,人才也是问题,“现在公立医院和卫生署的中医师,我们都希望其待遇方面能得到提升。不单止是薪金方面,还需有晋升阶梯,这样才能留住人才。”
事实上,留给香港的时间其实没有很多,眼前的一个重要时机是2025年头香港首间中医院落成并投入服务,但现时,中医师在本港连签发死亡证的法律效力也没有。林哲玄补充:“我们如何在社区内增加中医的认受性,增加公营中医的服务,包括普通科和分科诊所,加强其在社区内治未病的角色。”未来两年,香港如何制订相关法规、转介方式,乃至决定中医院如何运作?须做的很多,时间也非常紧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