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非洲】“埃塞制造”背后 如何让血汗工场变世界工厂?

撰文: 伍振中
出版:更新:

非洲这片幅员辽阔的大陆,除却被纳入阿拉伯世界的北非国家,撒哈拉以南(Sub-Saharan Africa)的经济发展滞碍难行,西方殖民统治、内战,热带地区疾病等因素,使其一直落后其他区,然而近十年的发展加快,到底非洲国家怎样摆脱贫困,如何突破地缘政治及经济上的限制?能否变成“不再绝望的大陆”?本专题针对几个非洲国家的发展概况进行探讨。【埃塞俄比亚篇】

埃塞俄比亚是东非半岛中的大国,土地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首都位于阿迪斯阿贝巴(Addis Ababa)。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埃塞俄比亚与现已独立的厄立特里亚(Eritrea)在东非之角发生长时间的领土争端。直至今年5月5日,埃塞俄比亚才正式承认海牙常设仲裁法院所裁定的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边界,无奈地放下多年以来的争议。埃塞俄比亚因此失去了重夺红海制海权的唯一希望,意味着埃塞俄比亚的国际贸易,必须依赖其他东非沿海国家的陆路运输系统。

东非之角的制造业核心

虽然埃塞俄比亚的国土地域被厄立特里亚、吉布提(Djibouti)、索马里(Somalia)等国隔开,未能延伸到东非海岸,货品进出口严重受阻,但她仍被视为现时非洲大陆经济发展最蓬勃的经济体之一。在过去十年,埃塞俄比亚每年的经济增长平均达10%。2017年埃塞俄比亚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亿美元,超越肯尼亚(Kenya)成为东非第一大经济体。有外国媒体分析指,稳健的生产总值升幅全赖国内制造业的高速发展。

埃塞俄比亚的目标是于2025年或之前,建成30个工业园,当中大部分由中国企业援建。

位于阿迪斯阿贝巴以南270公里的湖畔城市阿瓦萨(Hawassa),一个占地40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区是其中之一,生产线于2016年正式投入运作。不少国际知名服饰成衣品牌,如H&M、 Calvin Klein和Tommy Hilfiger等,都在这里设厂,让“埃塞制造”迈向全世界。

位于阿瓦萨的大型工业园区。不少“埃塞制造”的成衣制品从这里运送到全世界。(VCG)

埃塞俄比亚人口超过一亿,是人口第二多的非洲国家,仅次西非的尼日利亚(Nigeria)。由于人口庞大和工资水平低,埃塞俄比亚像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粗放式经济发展路线一样,大力发展密集型、流线型的制造产业,其中以纺织品、成衣制造为主。高速经济发展背后,源源不绝的资金来源正正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因此,不少西方媒体都指埃塞俄比亚正在跟着“中国模式”走,希望借着巨大的劳动力资源,让第二产业拉动国家经济。

但显然,这种依靠庞大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背后难免存在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劳工权益、通胀危机、过度依赖外资等等。加上埃塞俄比亚作为内陆国家,缺乏天然良港配合出入口贸易,成为这个非洲制造大国背后的最大隐患。

近年来,埃塞俄比亚的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纺织、成衣等工业,都大大促进了国内的生产总值。(VCG)

血汗工厂与廉价劳工

“埃塞制造”背后的“血汗工厂”生产模式同样为人诟病。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187个成员国当中,只有约一成国家没有制订最低工资法,而埃塞俄比亚正是其中之一。由于没有劳工法保障,在埃塞俄比亚,一名初级纺织厂员工的平均月薪仅有35至40美元(约274至313港元),比南亚纺织业大国孟加拉还要低。在孟加拉,工人的平均月薪有68美元 (约530港元),已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埃塞俄比亚的工人待遇实在令人担忧。

科威特科学研究学院(Kuwait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的埃塞俄比亚籍经济学者Ayele Gelan提到,观乎芸芸发展中国家,埃塞俄比亚工人拥有的工资待遇可谓极之低廉。“一个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Nairobi)工作的新入职教师,他取得的工资比阿迪斯阿贝巴的工人还要高出七倍。但要知道,阿迪斯阿贝巴的生活成本要比之高出许多。”Gelan举例说。

埃塞俄比亚的工人工资水平偏低,追不上国内的物价水平。(VCG)

追求劳资双羸

国际劳工组织的高级经济师Patrick Belser强调,埃塞俄比亚政府需要制定适当的最低工资法例,保障劳工,亦能减低工厂的人员更替率。他说:“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劳资双赢的方案,因为这能促进工人的生产效率和动力。”

若要平衡经济及社会发展,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及待遇绝对是埃塞俄比亚政府的头等要务。(VCG)

据估计,在2050年前,非洲大陆的人口会达到25亿,埃塞俄比亚正是非洲区内人口增长的领头羊。劳动力增加固然可以维持国内的经济稳步上扬,但同时会造成社会开支超负荷。“埃塞制造”背后,如何确保工人的生活负担能力得以相应提高,是埃塞俄比亚政府推动制造业发展时应当一并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