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国“未够秤”中学生化身学运KOL 走入建制抑或抗争到底

撰文: 高紫恩
出版:更新:

他们是一班“未够秤”的中学生,年轻得连投票权都未有,但却发起了一场学生运动。
美国佛州校园枪击案,夺走了17名师生性命。幸存中学生大声喊出“never again”,决不让事件再次发生,发起大型集会“为生命游行”(March For Our Lives),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在香港,学运领袖黄之锋2011年发起运动,要求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当年他亦只是中学生,仅得16岁。他们年少但不轻狂,这股青年力量是如何凝聚成?

美国佛罗里达州帕克兰一间中学在2月14日发生枪击案,学生搭着肩膀组成“人链”疏散。(VCG)

美国再一次发生校园枪击案,逃过大难的幸存者在惊魂过后悼念死者,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任由时间冲淡事件,而是下定决心,不让事件再次发生。

不能再让学生死去,我们必需采取行动。
17岁学生霍格(David Hogg)
我们听够了思念和祈祷……我们想要枪械管制、合理的枪管法例、加强心理健康检查及背景审查并且一并实行,我们想要更高的年龄限制……我们想完全改革私人枪械贩卖,你不能带着130美元(约1014港元)走入一幢大厦,然后就可以拿着一枝AR-15步枪。
17岁学生塔尔(Delaney Tarr)2月22日游行至佛罗里达州议会大楼

即使未能有投票权,但学生声言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我们当中有些人尚未能投票,不过我们希望把意见带给可以投票的人。
16岁坎贝尔奥茨(Amy Campbell-Oates)

玛乔里斯通曼道格拉斯中学(Marjory Stoneman Douglas High School)这群幸存者、甚至是这一代学生,都被称为“美国大型枪击世代”(mass shooting generation),自从1999年哥伦拜恩高中(Columbine High School)发生枪击事件后,学生在成长以来,不断接受训练,进行演习,当有枪手闯入校园时,他们亦懂得躲藏起来、保命逃生。

17岁的霍格(David Hogg)原本仅是寂寂无名的学生,但枪击事件发生过后,参与发起一场学运。(VCG)

政治体制无法解决问题

这批学生在枪械问题下首当其冲,学生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冈萨雷斯(Emma González)把惨剧矛头指向枪械。从政者把“思念及祈祷”(thoughts and prayers)挂在口边,学生早已厌倦,他们反问在“思念及祈祷”之外,是否可以有实际行动?

冈萨雷斯向那些称没有法例可以避免枪击案的政客大声说:“我们称这为废话。”

学生如此竭力争取改变,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助理教授叶荫聪指出这场运动,其中一个特质是在当下政治体制无法解决问题。

学生明白民众对拥枪权分歧甚大,而参众两院亦由共和党把持,难以争取大幅收紧枪管,只好发起一场学运,力争改变。叶荫聪认为,年轻人是一股非体制力量。

高中生在袭击发生后4日已决定于3月24日在全国举行“为生命游行”(March For Our Lives)。(VCG)
+1

传媒聚焦 学生一夜成为“KOL”

在1968年,学运漫延多地,芸芸人群中,示威者主要是大学生。当年学运刚巧过了半世纪,今年3月在首都华盛顿及多个地方发起“为生命游行”(March For Our Lives)的,是一班中学生没有其他政治组织参与。

示威得到传媒广泛报道,就连远在香港的读者、观众,翌日都可留意到学生在集会上动人的讲词。这一群学生能够把枪管的议题带到民众眼前,原因是他们能够引起传媒留意。

叶荫聪认为大学生参与社运有很长久的传统,媒体的注视会相对地较少,而中学生发起学运则相对较少见,于是成为一件较重要的新闻、很轰动的事件,“这很合理,媒体总会找新事物报道”。

学生一矢中的、尖锐的言论,经传媒及网上平台twitter散播出去。冈萨雷斯和霍格等数个学生原本仅是寂寂无名,但他们的言论经传媒报道后,一夜成为“KOL”(关键意见领袖,Key opinion leader),跃身成运动瞩目领袖。

学生死于无情枪械下,从政者把“思念及祈祷”(thoughts and prayers)挂在口边,学生早已厌倦,他们制作meme讽刺一班从政者,在议员眼前众多个采取行动的选项之中,他们仅选拣向幸存者及家属送上“思念及祈祷”。(网上图片)

公众有“救救孩子”心理

学生年纪轻轻尚未成年,惹来一些批评,质疑他们不够成熟、不懂政治。不过年轻并非过错,公众对学生反而会更为包容,叶荫聪指“年轻人是社会栋梁,民众会有一种‘救救孩子’的心理”。

在这个情况下,政府亦需要谨慎应对。叶荫聪指,不论香港或是美国,政府对于未成年的学生声音都会小心翼翼回应,不要说是采取高压、打压的手段,就算是强硬的口吻,都未必“够胆”,以免招来诟病,被人认为“大虾细”。

他说:“很多时这不是一个理性问题,而是情感上的问题”,他指出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不敢猛烈抨击学生,至少要佯装成聆听他们的意见。特朗普2月见枪击案生还者时,曾被传媒拍摄到他在卡纸写上提示,“我听到你(的意见)”。在幸存学生面前,就连特朗普都要多番顾忌,为免失言惹来批评。

高中生冈萨雷斯(Emma González)在讲话中斥责议员,那些称没有法例可以避免枪击案,都是废话。(VCG)

原是twitter新鲜人 学用平台发声

在传统媒体之外,学生善用twitter发声。今次学运,佛州高中生早用“#Never Again”作为口号,就连原本没有帐户的冈萨雷斯2月亦投入twitter世界。叶荫聪指在美国传统媒体广泛报道之前,他们已经有很多行动。

一个“#”号看似渺小,但传媒近年形容美国这个“Hashtag行动主义”(Hashtag activism),若你提起黑人平权运动、性侵风波,都总会记起“#BlackLivesMatter”、“#MeToo”等Hashtag,网民都用一个“#”表态支持运动。

冈萨雷斯(Emma González)在今年2月才开设twitter帐户,现有162万名追随者。(网上截图)

未来条路自己选 惟光环有限期

美国高中生到州议会大楼集会、集资、发起全国大游行,虽然仍未能取缔突击步枪等武器,但他们却成功争取在由共和党控制的佛州议会通过,把购枪最底年龄由18岁提高至21岁。

回望香港的学运,学生领袖黄之锋2011年亦一样带领住一股非体制力量抗争,政府2012年10月宣布搁置国教科的课程指引。学生在两场运动获取小胜。风波过后,他们能否把这股学生力量延续?

叶荫聪说:“要延续力量,就是另一回事。”他举例说,学运组织学民思潮于2016年后来解散了,新政党香港众志成立,“不过都看到他们往后的路向都比较曲折,党员不断被DQ。”

七一前夕,众志发表宣言,呼吁市民集结社区力量。(资料图片/陈焯𪸩摄)

美国与香港政治情况不同,叶荫聪表示:“香港有自己问题……不过(学生)要延续这股政治力量,就不能依靠单一政治事件。”他解释说,学生运动是单一事件,但要变成一个组织,则是另一回事,“在一个运动中,你可能是一个万人支持的领袖,但在事件过后,你的光环就不可能一直维持”。

今年高中毕业的霍格考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不过他却放眼11月的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母亲博尔德里克(Rebecca Boldrick)向传媒指霍格会先休学一年,她说儿子希望登记当选民,培育新选民,促使民众投票。

究竟年轻人的影响力可以有多大?

佛州高中生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网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