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国教五年】仅3%青年认同中国人身份 回归20年下挫九成
自回归后,教育局一直对加强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不遗余力,可是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落差,调查显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青年比率屡创新低,今年上半年跌至只有3.1%,较高峰期流失逾九成。是政府推行国民教育不力,抑或20年来推行国民教育的方式,无法叫香港年轻人认同中国人身份?
政府在2012年搁置《德育及国民教育科课程指引》,但国民教育在学校课程的进展及重要性,从没因而告一段落。政府早在计划将国民教育独立成科前,已将国民教育元素化整为零,渗入中小学各科及活动之中:教育局前身教统局早于回归后已着手推行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将“德育及公民教育”列为四个关键项目之一,涵盖认识国家及认同国民身份。2001年课程发展议会发表《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文件,对德育及公民教育“未能完全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和国民身份的认同”表示关注。
当局在2002年及2008年先后推出《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小一至中三)》及修定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架构,前者视“国民身份认同”为五种首要培养的价值观和态度之一;后者列出相应期望如“对社会及国家抱持一份归属感和责任心,认同作为公民和国民的身份”等。
上述文件反映国民教育是价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侧重点。小学的中文、常识及普通话等科目早已渗入不少培养国民身份认同的内容。据2011年的常识科课程指引,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写明:“课程加强了与情意发展相关的学习元素,包括处理情绪及培养学生对本地社会与国家的归属感”。
08年四成青年认是中国人
政府20年来不断从教育方面推动国民教育,北上参观的学生人数也持续增加,公帑花多了,但结果如何?据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18至29岁受访者中,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或香港中国人(即“广义中国人”)的比率,由1997年的31.2%,到2008年升至高峰41.2%,直至2010年与30岁以上的受访者比较,只少8至18个百分点。
不过由2011年开始,认同是“广义中国人”的青年受访者急跌至20%以下,到2016年更跌破10%水平,至今年上半年仅有3.1%,不及30岁以上的受访者的一成,也比2008年高峰时下挫逾九成。现时18至29岁青年,正正是过去20年教育政策下成长。
学者:歌功颂德会令国民盲从
香港教育大学客席副教授梁恩荣指出,国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其中一环,不论学校采用哪种模式教授公民教育,“最重要是不可以偏颇,一些歌功颂德的教材未有将真相呈现予学生讨论,只讨论成就会令国民盲从,不懂改善社会现况。”他指出,这种正面取向的教育法不但违反公民教育的原则,同时扼杀批判思考训练。
梁恩荣又指,“对国家的感情不是源于我们做了多少教育,而是学生看见活生生的中国,虽然经济发展很好,但一些事件如六四、刘晓波事件,反映了国家民主、自由的倒退”。
特首林郑月娥说应从幼儿开始培养“我是中国人”概念,然而2012年国民教育风波,显示家长不能接受偏颇失实的国教,政府应就如何培养认同感取得社会共识,国教应是让学生认识当今中国,而非回避共产党执政,才是今后应走的路。
原文载于第75期《香港01》周报(2017年8月28日),原文题为《 回归20年 归属感创新低 仅3.1%青年认同中国人身份》,现题为编辑重拟。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8月2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5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