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城.二】独处、生活无聊等于孤独? 跟哲学家的五问五答

撰文: 甄梓铃
出版:更新:

孤独问题在众多国家都未有被列入社会政策制定范围,其中原因是“孤独”一词本身太空泛,也是一种主观情感。《香港01》记者访问了挪威卑尔根大学哲学系教授Lars Fredrik Svendsen(上图),这名著有《邪恶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Evil,2010)、《无聊的哲学》(Philosophy of Boredom,2005)的哲学家,去年出版了新书《孤独的哲学》(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透过哲学探讨这种深藏又灰暗的个人感受。
(此为系列报道之二)

01:《香港01》记者
S:Lars Fredrik Svendsen

01:什么是孤独?

S:孤独可以描述为一种社会性退缩(social withdrawal),是指人与社会频繁互动的程度减少。孤独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短暂的孤独,我们不时感受到这种孤独,当你独自在家,或你在派对上发现很多人不认识,那就是由个人生活状况产生的孤独感;第二种是失去亲人或爱人的孤独感,可能因为有人离世,或是一段婚姻关系破裂等;最后一种是长期处于孤独状态的人,不论他们的社交圈子怎样,他们都感到绝望,即使他们有一个美满家庭、有许多好朋友和同事,但内心还是会寂寞。

01:孤独和独处的分别是什么?

S:我们必须区分两者的不同。独处是正面的,独处令我们不用理会别人的要求,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这种双重性格,渴望与人有关连,同时也需要空间。这种相对的性格驱使我们接近他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们,另一方面也把我们从别人身边推开,因为我们需要离群独处,不被打扰。独处与孤独,无论在逻辑上还是经验上,都是互相独立的。

01:根据你多年的观察,哪种类型的社会较常有孤独问题?

S:孤独感发生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它是人类生活中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发现某些人在群体中容易感到孤单,例如老人,年轻人的孤独感比率也相当高,残疾人士和新移民亦经常感到孤独。孤独感与信任之间有着微妙关系,人们愈是对国家不信任,孤独程度愈高,反映缺乏信任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另外,当我开始这项研究时,最初以为个人主义的社会存在高度孤独感,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讲求集体主义的社会反而有更高的孤独感。

01:你曾出版《无聊的哲学》一书,你认为一个人感到生活无聊,是否等于孤独?

S:无聊和孤独之间有联系,无聊可以产生一种孤独感。在无聊中,外在的事物失去了本身的意义,人只能依靠自己,即是说我们必须自我联系,如果你无法在这种自我关系中找出意义,那么就会出现孤独的感觉,有理由相信缺乏忍受无聊的能力与缺乏忍受孤独的能力有关。

01:英国政府为打击孤独问题设立“孤独事务部长”一职,能否奏效?

S:这是一个坏主意,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透过政治方式解决,特别是情感问题。我认为设立“孤独事务部长”对解决孤独问题毫无帮助。

上文节录自第10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3月5日)《孤独之城》。

其他【孤独之城】系列文章: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3月5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