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产|币圈爆煲无阻香港虚产之路 STO势掀传统金融大变奏

撰文: 翟梓谦 詹咏渝
出版:更新:

香港近日发布了虚拟资产发展政策宣言,又在10月底举办的金融科技周,请来多位重磅嘉宾线上及线下出席,其中FTX创办人“薯条哥”Sam Bankman-Fried 亦是座上客。可是,事隔不足一个月,这间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竟“爆煲”收场,牵连甚广,不少人血本无归,为虚拟资产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币圈腥风血雨,但与此同时,港府却计划就新发牌制度下零售投资者可买卖虚拟资产的适当程度展开公众咨询,难免令市场抱有怀疑。不过,发展虚拟资产市场,绝不限于加密货币零售化,更重要的是,香港如何利用虚拟资产市场,融入传统金融服务,其中证券型代币发行(STO)料是未来的主流融资模式之一。

在香港金融科技周上,港府发布虚拟资产在港发展政策宣言,涵盖愿景和策略、监管制度,以至对于开放投资者接触虚拟资产的取态。图为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张浩维摄)

尽管FTX破产一事几乎在币圈投下原子弹,伤亡枕藉,但未有阻碍香港要发展成为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决心。

政府的政策宣言提及到,分布式分类账技术(DLT)和Web 3.0有潜力成为金融和商贸未来发展的趋势,只要得到妥善监管,这些技术将能够提升效率和透明度,从而减少甚或解决目前在结算和支付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此外,香港亦计划将加密货币零售化,证监会将会就新发牌制度下零售投资者可买卖虚拟资产的适当程度展开公众咨询,政府已表明对香港引入虚拟资产 ETF 持欢迎态度。

(香港01制图)

虚产市场渐见成熟

近年,面对区块链、加密货币的狂热,随之以来更有“NFT”、“Web3.0”、“元宇宙”等等,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亦不得不踏出重要一步,决意发展虚拟资产市场。

专门研究区块链技术的香港科大商学院副院长及会计学系副教授黄昊称,早在2016年,港府已经开始探讨虚拟资产的可能性。而昔日与今天最大的分别是,目前已经摸索到DLT技术能够带来甚么优势,以至从资本市场来看,虚拟资产亦渐见成熟。

黄昊提到,几年前加密货币被视为投机性投资(Speculative investment),但时至今日,包括家族办公室在内,不少机构投资者都开始参与相关投资。即使经过近期的币圈风雨,资料显示,加密货币的总市值仍超过8,000亿美元﹙6.24万亿港元﹚。因此,黄昊相信虚币零售化能够丰富投资选择,即使散户没有加密货币钱包,都可以透过传统金融服务,增加这方面的仓位配置。

港府对虚拟资产市场“释出善意”,业界亦感鼓舞。HKbitEX联合创始人与首席策略官卢廷匡认为,现在香港发展虚拟资产是一个很好的时机,让大家更加正视安全、合规等问题,“在缺乏监管下,若将加密货币汇款转入银行,银行或会质疑这是可疑交易,并冻结资产,但当政府设下框架后,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交易所托管公司等合法合规的持牌机构便可一起运营,相信短期内助香港市场带来新突破。”

卢廷匡认为,在缺乏监管下,若将加密货币汇款转入银行,银行或会质疑这是可疑交易,并冻结资产。(梁鹏威摄)

三项试验计划 STO最有睇头

要发展虚拟资产市场,可以有众多原因,但路该怎样走,业界也有眉目。政策宣言提到三项试验计划,其中包括绿色债券代币化,这或是本港虚拟资产市场发展,以至提升传统金融效益的重大试验。

绿债代币化,所涉及的是证券型代币发行(STO),即是将区块链技术与受监管证券市场的要求相结合,以支持资产流动性及更广泛的融资管道。STO透过区块链技术中智能合约的编程,将利息、分红等编入证券中且自动化执行,并具备“7x24”全天候交易、“T+0”同步完成清算,通通都是传统证券无法提供的优势。

(香港01制图)

新突破也见于交易效率,碳世界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周晓殷,曾在香港拥有牌照的两间虚拟资产公司OSL及HashKey工作,他表示,区块链加快了结算及交易的效率,因其省却了清算及交收的环节;加上分布式分类账技术是去中心化及不可篡改,“只要上了链,大家就会知道(所有数据),大大提升效率。”

周晓殷解释,当STO上了交易所后,便可实时看到它的交易价格。(余俊亮摄)

STO增长空间庞大 单计亚洲料近60万亿港元

周晓殷续解释,当STO上了交易所,便可实时看到它的交易价格,“不像以往的债券多数只在场外交易(OTC),由于报价需要实时的内含价值,它可利用区块链技术,计出一个公允价值,变相可以直接看见一个直观的价格,促进交易者的效率。”简而言之,政府推出债券代币化,最大好处是提高效率及增加债券流动性。

Beam+创始人兼美亚娱乐联席董事李濠旭直言,以STO发行债券,在金融业上,是一个很大的尝试。“当未来所有资产都利用智能合约,只要签了智能合约,便会自动执行。例如现时出现债务违约,抵押品为一层楼,便需要透过司法程序去卖楼抵债,过程耗时及花成本。然而,智能合约可以直接解决问题,一旦违约抵押品便自动转让至债主,可以在几分钟甚至几秒之间已经完成。”

今年7月,BC科技集团发行比特币挂钩的美元债券,旗下 OSL 便通过私募方式进行STO,向专业投资者分销证券型代币。(OSL官方网页)

目前,STO在本港仍在初步发展阶段,而香港亦只有两家持牌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以提供相关服务。今年7月,BC科技集团发行比特币挂钩的美元债券,旗下 OSL 便通过私募方式进行STO,向专业投资者分销证券型代币。该批STO代币使用以太坊区块链开发,带有固定利率票息,以及与比特币表现挂钩的额外票息。

从规模而言,STO的增长空间极为庞大。根据香港数字资产交易所(HKbitEX)在2021年发表有关STO的报告,目前全球从STO筹集的资金总额已超过3.6亿美元﹙28.1亿港元﹚。报告估计,单在亚洲潜在市场规模便高达7.5万亿美元﹙58.5万亿港元﹚。业界认为,STO日渐被视为传统发行债券及股份的主流集资方式以外的另一选择。

德勤发表报告更认为,全球碳排放配额交易、废物管理、太阳能等各种绿色金融项目,正在进行区块链实施和测试。未来香港能够吸引更多发行人通过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募集资金,从而实现其成为领先绿色金融中心的目标。

李濠旭直言,当未来所有资产都利用智能合约,只要签了智能合约,便会自动执行。(梁鹏威摄)

传统公有链做法 须改变

或许有人会好奇,区块链技术标榜去中心化,为何STO能够进入金融系统?科大黄昊解释指,的而且确,在传统的公有链(Public chain)上,各方有相同的权力,而在匿名的情况下,要透过“矿工”将每笔交易写入区块链,当新区块加入区块链后交易便获得确认,是不可以被取消或篡改。

然而,当STO融入传统金融时,情况便有别于外界一直以来所理解的去中心化区块链。“央行肯定会有权限,所以传统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是不可能存在。”再者,从效率方面看,传统公有链效率较低,挖矿需时,“每秒钟只能应付几个或几十个交易”。黄昊强调,传统金融机构是不太可能采用同一模式。

他又指,参考香港交易所(HKEX)、新加坡交易所(SGX)、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等,均有一些项目把系统放在DLT之上,它们都拥有中心化权力,可以编写、核准,甚至还原交易。

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霎时间令虚拟资产市场信心崩塌。图为FTX创办人“薯条哥”Sam Bankman-Fried。(Getty Images)

由LUNA币爆煲暴泻99%,至全球第二大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破产,种种“黑天鹅”事件已令虚拟资产市场陷入混沌。不过,即使新加坡投资基金淡马锡亦因FTX而损手,但风险并未有传导,甚至危害金融系统。美国财长耶伦(Janet Yellen)最近便表示,加密货币的危机相当于业内的“雷曼时刻”,但认为波动并未蔓延至银行业。

“虽然有不少机构投资者参与FTX的投资,但大多不是传统投资者。这个行业生态都是以交叉持股(cross-holding)为主,所以受影响的都是‘自己友’,对其他公司影响不大。”黄昊又指,即使币圈爆发“雷曼时刻”,但却不见监管机构“ Bailout﹙拯救﹚”,可见风险未有传导至传统金融系统。但黄昊相信,当区块链与传统金融愈来愈接近,一旦发生危机,便有可能出现风险传导。

高回报、高风险,将风险纳入监管框架内在所难免。金融发展局主席李律仁接受电视节目访问时亦坦言,虚拟资产有泡沫风险,“若说是没有泡沫,是痴人说梦”,但正如千禧年出现的“dot-com”,尽管有泡沫出现,但不能否认其发展的重要性。虚拟资产如是,只有将其纳入监管,市场才能有序发展。

(香港01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