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资产|监管难急就章 星洲零售层面趋保守 专家倡港行四部曲

撰文: 詹咏渝 翟梓谦
出版:更新:

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今年10月推出,坊间不少专家将其与新加坡的现行政策相比较。新加坡早于两年前已开放虚拟资产发展,除了与国际投行摩根大通合作推出基金代币化,还放宽了零售交易。但随著虚币市场踏入寒冬,新加坡开始收紧在公众层面的监管。香港此时考虑开放市场,监管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业界认为港府在推动虚拟资产发展时,不能“一步登天”,监管机构可运用四招,以降低对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

港府认为分布式分类帐技术(DLT)和Web 3. 0有潜力成为金融和商贸未来发展的趋势,只要得到妥善监管,这些技术将能够提升效率和透明度,从而减少甚或解决目前在结算和支付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为了推动DLT技术,财库局提出试验计划,在香港推行绿色债券代币化、数码港元等。

环顾加密货币在亚洲发展,新加坡可说是“先行者”。早在2020年,新加坡已立法监管虚拟资产,根据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付款服务法令”(Payment Service Act),所有在新加坡从事付款活动的公司,都须向有关当局申请执照。该法令之下,分为三大类牌照,分别是“货币兑换”、“标准支付”及“大型支付机构”牌照。

所有在新加坡从事付款活动的公司,都须向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申请付款服务法令。﹙路透社﹚

星洲同步监管交易所技术安全

从事虚拟资产的公司,须申请“大型支付机构”牌照,当涉及具有交易证券性质的代币时,交易所还需要接受经过认证的RMO(资本市场运作者)牌照后,才可开展后续业务,并随时预备接受新加坡金管局抽查,以免违规操作致使牌照吊销。

另外,交易所还需满足新加坡金管局对技术安全方面的要求,包括平台技术风险管理、用户认知、数据加密等,且不得违反反洗钱标准。目前取得相关牌照的虚拟资产的公司为数不多,包括Coinbase、Coinhako、Gemini、Crypto.com、Circle、HashKey Capital等等。

在新加坡正式确立牌照制度后,不少虚拟资产的公司均在新加坡发展业务,令新加坡的虚拟资产发展“跑先”亚洲,包括零售层面。据新加坡市场调查机构The IRCI Singapore数据显示,约九成国民曾听过比特币,其中有四成持有并视其为投资。

卢廷匡指出,政府与国际银行合作推动虚拟资产发展,能给予业界信心!(梁鹏威摄)

银行活跃参与 星展首发STO

对于新加坡的监管,HKbitEX联合创始人与首席策略官卢廷匡认为,该局态度是比较开放包容,“在刚过去新加坡科技周,我们看见JP Morgan如此出名的国际银行,都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合作推动债券代币化。新加坡都做了STO(证券型代币发行),将自己一个基金代币化。这一步十分重要,政府与国际银行合作推动一件事发生,能给予业界信心!”

事实上,除了虚拟资产的公司,新加坡的银行亦积极参与及推动相关技术及多元化资产类别。新加坡最大银行星展银行(DBS)旗下数字交易所DBS Digital Exchange(DDEx),去年通过发行数字债券,启动了其首次证券型代币发行(STO),发行1,500 万新加坡元(折合约1,130 万美元)的数位债券。该债券有效期为六个月,票面利率为每年 0.6%。 此次债券发行以私募的方式完成,且该银行是唯一的承销商,与传统的批发债券(Wholesale bonds)批发债券不同,数位债券的最大交易额为 10,000 新加坡元(7,600 美元)。这些证券将可在 DDEx 中的机构投资人与合格投资人之间的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星展集团预计扩大DDEx服务使用范围,预计为中高等级的富裕客户提供加密货币自主交易服务,目前大约 10 万名客户符合资格,并且将优先开放交易 BTC、BCH、ETH 和 XRP,最低投资额为 500 美元。

星展银行去年通过发行数字债券,启动了其首次证券型代币发行(STO),发行1,500 万新加坡元(折合约1,130 万美元)的数位债券。(资料图片)

新加坡限制向散户宣传

不过,近年加密货币步入熊市,新加坡政府亦加强对虚拟资产的监管。根据新加坡金管局的指引和咨询文件,数码付款代币(Digital Payment Token,DPT)服务商不应向散户提供法定货币或加密货币贷款,不允许散户通过杠杆交易加密货币,也不可接受散户使用信用卡或签账卡来购买加密货币。

在市场推广方面,业者也不可为散户提供奖励,如免费加密货币,因为在没有充分了解风险的情况下,奖励可诱使散户购买加密货币。指引亦明确指出,相关业者不应在公开场合推销、宣传其服务,包括社群媒体影响者、第三方服务。换言之,交易服务商将不能随意为自己的数位支付代币“卖广告”,只可以在自己的官网、手机 App 和自己的官方社群帐号上宣传其服务以及货币。

业界认为,港府希望借发展虚拟资产平台,提升本港金融业。(资料图片﹚

香港发展与教育并行

尽管现在虚币踏入全球熊市,香港仍在此时推动虚拟资产的发展,包括虚币零售化,专家相信是港府看好区域链技术未来应用。

早年曾任职于港交所及证监会的碳世界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周晓殷,近年跳出传统金融业,投身虚拟资产行业。他曾在香港拥有牌照的两间虚拟资产公司OSL及HashKey工作,可谓“睇住”香港虚拟资产的发展。

周晓殷认为,今次政府的宣言是希望借虚拟资产平台,助香港发展区域链技术。“整件事不是说多几个炒币平台尽快获批,其实港府是想用一个区块链﹙技术﹚加速整个传统金融的升级。”他补充,现时是最好的时机,因在大牛市之中,投资者未必会理性投资,但在熊市中,投资者反而愿意接受教育,较为谨慎。

“虚拟资产是一个新兴行业,风险很大,隔晚随时损失九成(价格),这不是一般投资者能接受,专业投业者才可以承受到这些风险。所以我觉得行业发展初期,专业投业者是一个好的开始基础。但由2019年Sandbox到而现在,发展了近三年时间,可以开放予一般零售投资者。”

周晓殷建议监管机构须设立一些投资门槛,限制投资过热。(余俊亮摄)

监管难“一步登天” 专家提四部曲

周晓殷亦认同强监管的重要性,并建议由专业投业者放宽至零售投资者,不能“一步登天”,监管机构须设立一些“门槛”。他认为,香港监管机构可运用四招,包括订立最低资产门槛、投资者考试、买卖名单及设置实体办公室,以降低风险。

“资产规模太细的投资者不太适合这个投资,因为太波动。所以我觉得就算开放给零售投资者,资产规模达都要达到一定门槛,可能是资产50万元。如果只有几万元的资产,随时归零。”他举例,假如50万的资产组合,以5万来投资虚拟资产,亦只是组合的百份之十,不足以致命,“就算你做传统资产,亦不可能将全部资金放落同一个资产。”

第二步则可要求投资者,通过一个适当的测试才可以投资,例如由香港证券及投资学会或其他机构推出的测试,以了解投资者是否对虚拟资产有足够的认知。“过往香港没有其它资产要做这类测试,但因为这个类别实在太新及发展太快,而且不是tangible(有形)资产,与任何资产都很不同。”

第三是针对有意来港取牌发展的公司,监管机构应该要求公司在港设置实体办公室及有负责人员,同时确保有保险公司承保。“一定要有实际办公地点及负责人员(Responsible Officer)。要不然出事后,投资者不知在哪里找人求助。”至于买保险则是必须,“能否取得保险都很重要,反映公司的营运是否合乎监管要求。”

第四步则应限制买卖名单,“一定要很明确,每一个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监管批准,不能说币安上了几千个币,拿了牌照就可以几千个币一起交易,一定不能!”最好有一个准则,例如是否有资产在内,会否对行业发展有用等等。

陈家强支持港府以“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立场进行监管。(卢翊铭摄)

陈家强︰“相同风险、相同规则”

在适应新科技的同时,业界认为政府及监管机构亦应加强规管。虚拟银行WeLab Bank主席、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前局长陈家强接受《香港01》访问指,对于香港发表的政策宣言,方向性他是同意的,他认为要给予外界一个清晰的讯息,“开放予这类市场发展,要在有监管的基础上运作。”

FTX的爆煲事件,引起大众对于监管虚拟资产市场的关注。而港府在宣言亦强调,过去数年政府和监管机构以“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规则” 的原则,制订了一套整全的虚拟资产监管框架。

陈家强称,港府以“相同风险、相同规则”的立场进行监管是对的,尤其当市场要面对散户投资者之前,必须有一套完善监管制度。尽管去中心化是区块链的基本特点,但陈家强相信,当监管制度套用在市场上,能够接受相应监管的市场参与者,自自然然会适应其中,至于将来市场如何发展无人能知。

Beam+创始人李濠旭认为,区块链的技术关键是可追溯及不可更改,与监管机构认识客户并无冲突。(梁鹏威摄)

区块链主要特性可追溯及不可更改

以新加坡金管局为例,在发牌时著重解决保护投资者的问题,包括资产安全保管、认识客户(Know Your Customer,KYC)以及防止市场操纵,使该平台更有效地提供加密货币服务。惟加密货币具匿名性的特性,与KYC似有冲突。据了解,有20%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申请,被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拒绝,原因是不符合洗钱相关规范、恐怖主义融资或有技术风险。全球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币安(Binance),去年亦撤回向新加坡政府申请营运加密货币交易所的许可证申请。

Beam+创始人兼美亚娱乐联席董事李濠旭则指出,区块链的技术本身未必是完全支持,或推广匿名性,故与KYC没有大冲突。“区块链技术关键更加多是可追溯及不可更改。匿名性其实就是因为用户有不同IP地址(互联网虚拟地址),找不到实际持有那个地址的人是谁,所以你觉得他是匿名。”区块链技术可以追溯过往的交易纪录,即是一上网就可以查阅该地址的交易纪录。

他认为,就算现时用户使用中心化交易所交易及出金,都不是匿名,除非用户使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但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一来成本高啲,风险又会大一点。即是大家常常有个心理作用,大型的交易所较多人交易,感觉安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