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周年|北水壮大资本市场 港产基金:两本土隐忧或窒碍港股
回归25周年,其中一个“亮丽”数字出现在港股市场。自1997年至今,该市场随内地经济持续发展而日益壮大,不论集资额,抑或成交量,增幅以倍数计!大正资本(Chartwell Capital)创办人兼投资总监陈惠仁受访时,亦对过去市场发展感骄傲,但他直言未来窒碍港股向前的,或许与两大本土因素有关,倘不能打破格局,或令港股未来走势“牛皮”!
香港回归25年,资本市场有着翻天覆地改变,随着香港与内地市场联络日益紧密,2007年市场港股憧憬“港股直通车”,让内地人可直接购买港股,恒指一度冲上31958点。“直通车”虽最终未能成事,但2014、2016年分别开通“沪港通”及“深港通”,之后更扩充套件到“债券通”等的互联互通措施,可算是“港股直通车”变奏版,助内地资金加速流入,1997年港股日均成交金额仅逾150亿元,到2021年成交金额已大增至1,667亿元,升幅高达10倍。
来港上市企业 内地占逾半
同样,内地企业为吸引更多国际资金,亦积极来港上市,2018年港交所(0388)推行上市架构改革,容许同股不同权架构的新经济股,及未有营收的生物科技公司可在港上市,又为中概股开启“第二上市”之路,不少“明星”中概股,如阿里巴巴(9988)、百度(9888)、B站(9626)及快手(1024)等,均回归本港上市。
资金需求加上政策带动,香港成全球主要集资平台,据罗兵咸报告指出,港交所(0388)自2009年起,至今有7年高踞全球IPO集资额榜首;1997年至去年底,IPO集资金额已大增三倍,整体上市公司总市值于2021年底更达到42万亿港元,远远高于本港去年GDP 2.86万亿港元。
25年来内地企业在港上市逾1,370家,占上市企业总数逾五成三,占总市值近七成八,可见内地经济对本港资本市场有住重大影响,恒生指数公司亦因应改变,推出半世纪以来最大改革,将成份股数目大幅增加至80至100只,同股不同权及第二上市也适用。
恒指五大改革咨询总结
两大“本土”隐忧 阻碍港资本市场发展
大正资本创办人兼投资总监陈惠仁接受《香港01》访问时,回顾过去25工龄本市场发展,他认为是值得骄傲的,但直言有两大“本土”隐忧,或令港股未来走势“牛皮”!
第一大问题正是与恒指公司有关。他指出,现时恒指成份股数目越加越多,指数将更难有升幅,贵为“代表”港股市场盛衰的指标,予人一个差的印象。他举例,道指成份股有32只,“要炒起道指都系买30只,依家(恒指)有几十只要炒起。”更甚的是,不少成份股股份,往往处于股价高位时纳入。
恒指公司欠策略 指数难有突破
翻查资料,2020年8月14日恒指公司宣布将阿里巴巴 (9988) 、小米 (1810) 及药明生物 (2269) 纳入恒生指数,当日股价分别为246.8元、15.34元及53.8元,截至周一(27日)收市,股价分别为118.1元(跌52%)、13.74元(跌10.4%)及76.65元(升42%)。
东方海外(0316)股价,亦由一年前的约150元,升至周一的222.6元,升幅逾4成8,惟恒指公司却于今年6月中才宣布,将东方海外纳入。
回归25年主要经济资料变化
虽说股份需符合市值、流通量等要求,达一定门槛才获考虑,但以上股份均属这两年来,市场关注的股份,偏偏恒指公司却于股价的高位才决定纳入。《彭博》去年发表评论文章,指阿里巴巴纳入成份股后,成为不少港股MPF的必然之选,打工仔变相“不情愿”地买入该股而间接“损手”,直指阿里纳入蓝筹时机奇差(extraordinarily bad)。
陈惠仁亦质疑,恒指公司似乎欠缺策略,于“几时入, 点样入” 问题上欠透明度,亦由于在股份处高位时加入多只股票,令市场资本规模大幅增加,指数难以突破过去的高位,“要指数升,差唔多系要见到大牛市先会出现。”
他笑言,不少基金经理及发行商,已改为参考或挂钩MSCI 明晟旗下的“MSCI香港指数”,又或者其他相关指数,全因对方做得比恒指公司好,“有少少井底之蛙,恒生指数已经冇人睇,变咗做Trophy Index(荣誉指数)。”
本地公司故步自封 交投难振兴
高位纳入股票,无疑拖累恒指表现,但“原居民”亦又不争气。陈惠仁指,本港不少公司,过去25年来都久增长动力,“以前地产发展商会起楼、买楼,而家变晒收租佬,冇咗80、90年代𠮶种动力,冇自强不息。炒嚟炒去都系炒收租概念,市胀率折让,由五成折让炒上七成,之后再跌落嚟,最估唔到反而领展﹙ 0823﹚增长动力,仲好过地产发展商。”
亦有部分市值较细的上市公司,上市多年来仍然是中小企,“呢十几年来就安于现状,派高息,收住七厘,八厘,好过瘾。”他认为,香港变得有点“老冯”,失去创业家精神, “有少少摊大手板,只要有(内地)人落嚟,我哋就有钱揾,有冇谂过变呢?又好似冇㖞,坐喺度收钱,冇居安思危。”因此,港股每日逾千亿的成交量,大部分落于蓝筹股等首100只股份身上,其他股份却近乎死水。
他希望本港企业及政府,要思考如何去振兴及提升中小企或初创市值,未来25年不要故步自封,虽然香港发展成熟,增长空间或许有限, 但可考虑以大湾区为切入点,提升增长空间。
至于另一个逆潮流而行的就是港府增加股份印花税。他指在全球都提倡减印花税的同时,香港却倒行逆施,期望新一届政府多就相关问题作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