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周年|支柱行业依重内地 近年陷中美博弈 学者︰做好自己

撰文: 李思诺 许世豪
出版:更新:

本港回归以来历经波折,97金融风暴到近年中、美关系陷僵局,香港亦难以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过去多年来,经济发展离不开内地市场。面对国际政局转变,难免要思考未来定位,有学者则对香港前景充满信心,认为只要维持以往资金、人才等自由自然能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亦有经济师直言,竞争长期存在,“变化带来挑战,但往往亦带来机遇。”

今年是香港回归廿五周年,政府将举行一连串庆祝活动。(资料)

2022年是香港回归廿五周年,政府将举行一连串庆祝活动,惟背后却有不安情绪,事关本港与内地冠疫情尚未完结,封关、限聚等措施持续,2020年本港GDP同比急挫6.1%,为1961年有纪录以来最大全年跌幅;第五波疫情下,首季经济增长亦大幅收缩4%。

幸好回归以来本港经济“走样”年份不多,除受03年沙士、08年金融海啸,以及持续两年多的新冠疫情等拖累下大幅倒退外,1997至去年底,香港GDP实际增长约1.09倍,年均实质增长2.7%,而本港失业率大部分时间都维持约3%,作为一个已发展多年的先进经济体,发展尚算稳定。

然而,稳定背后并非没有隐忧。香港一直被人诟病,经济发展大过依重四大产业,即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政府多年来均说要经济多元化,如大搞创科、中药港,甚至曾荫权年代提出“六大优势产业”,以四大支柱带动其他产业及创造就业。可是25年来四大产业占比却不跌反升,2000年已占49.4%,到2020年更进一步增至的55.1%,经济结构难以改变。

互联互通措施下,大量资金南下投资港股。(资料图片)

四大支柱产业 金融业愈做愈大

与此同时,四大支柱产业互有起跌。先说金融业,对本港经济贡献愈来愈高,由1997年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由10.3%升至2021年的23.4%,很大程度上是受惠内地急速发展。

“背靠祖国,面向国际”,一直被誉为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的致胜之道。以资本市场为例,2011年实施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RQFII);2014、2016年分别开通“沪港通”及“深港通”,及后扩充套件到“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措施下,大量资金南下投资港股,同时亦有不少内地企业为吸引国际投资者,纷纷来香港上市。

资料显示,中资股于港股市值比重亦由1997年的16.3%,大幅增至今年5月份的77.6%,总市值大增至约30万亿元,数目由当年仅10间,大幅增至上月的1,370间,说中资股撑起本港的资本市场,有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当中,更指明要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的地位,目前,香港已是亚洲最大的国际资产管理中心,管理逾3.7万亿美元的资金。

回归25年主要经济资料变化

旅游业靠内地客撑起

其他支柱发展则不一。与金融业一样,本港旅游业亦可说是由内地客撑起。撇除2020及2021年的新冠疫情,回归以来访港游客由近1,130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的近5,600万人次,亦因为“自由行”的推出,令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地游客从236万人次,大幅增至2019年的逾4,377万人次,增长逾18.5倍,已取代回归前的日本及美国游客,成为访港游客客源市场第一位。

但值得关注的是,大量旅客来港,影响不少港人日常生活,更衍生“中港矛盾”至2015年中央应港府要求把“一签多行”收紧至“一周一行”,内地旅客人数亦似乎已经见顶,近年均徘徊于4,000万至4,700万人次之间,2018年虽突破5,100万人次,但之后亦因反修例事年及疫情令人数回落,旅游业占GDP比重由2018年的4.5%跌至2019年的3.6%,2020年更骤减至只有0.4%,今后“自由行”能否重拾黄金时代,成一个问号。

(旅发局图片)

货柜码头吞吐量第一地位早不保

香港与内地之间的货物、服务贸易及贸易投资,亦因为2004年签定的《关于创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逐步开启内地市场。如专业服务,包括法律、会计及核數服务、建筑、测量、工程策划服务、工程及技术服务则受惠金融及地产的发展,表现平稳,其GDP占比,由2000年10.6%,稳步增至2020年的11.5%。

但亦非所有行业都受惠,如货柜码头吞吐量,由于内地近年不同城市增设码头等基建,部分货物直接运到内地,令本港货柜吞吐量由2005年的全球第一,跌至去年的第十位;贸易及物流的GDP占比,亦由2000年的23.6%,跌至2020年的19.8%。

市场竞争下,本港货柜吞吐量由2005年的全球第一,跌至去年的第十位。(资料图片)

庄太量:维持资金、人才自由进出可保地位

中国急速发展下本港无疑成功分一杯羹,资本市场、旅游业以及连带的专业服务,均有长足进步,而在“一带一路”、《十四五规划》及大湾区等,香港亦扮演重要角色,未来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不过,经历2019年反修例风波、《港区国安法的》落实,欧、美对港实施制裁,取消独立关税区的地位;以及疫情背后政府在防疫、隔离政策上的举旗不定,令不少人对港府失去信心,忧虑香港前途问题,过去成为中西两大阵形“超级连系人”角色亦见动摇,面对国际政局的转变,难免要思考未来定位。

庄太量认为,香港只需“做好自己”,自然能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资料图片)

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庄太量认为,香港只需“做好自己”即可。他提到,80年代初至今,香港金融业发展蓬勃,是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只要香港未来能维持以往一般的资金自由进出、人才自由进出、可靠的法律体系,自然能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除了“自由度”,更需积极开拓金融产品及市场。庄太量提议香港继近年与内地开设“深港通”、“债券通”及“理财通”后,应尽快开设“保险通”,更多金融产品与内地互通能,有利香港开拓金融市场,巩固“内循环”。

另外,他亦提出香港可以尝试开拓中东回教国家及伊斯兰的市场,为他们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务求扩大香港金融市场,开拓“外循环”,而绿色金融是未来发展趋势,香港宜售卖更多相关产品。

邓维慎认为,变化带来挑战,但往往亦带来机遇。(受访者提供)

瑞银:竞争长期存在 挑战同时带来机遇

瑞银投资银行北亚地区经济师邓维慎亦指出,国际间定博弈,早于2018年已开始,更认为变化带来挑战,但往往亦带来机遇。

他指出,内地经济稳定增长,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发掘新的增长点,如今年港交所就容许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正是其中一个例子,“外围环境如何千变万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都是会有机会,国际上、区域上竞争长期存在,我们要将镜头拉长,观察更多的东西,之后才去评价。”

他又表示,香港亦早在东南亚部署,早在2017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即使内地增长放缓,亦可受惠于东南亚的增长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