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游日消费照计入GDP! 3专家献计谷经济│香港经济

撰文: 顾慧宇
出版:更新:

本港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少学者及经济师认为部分属于结构性调整,不是单靠美国减息就能解决。有学者献计,要打救香港就需要做好中间人角色,地缘政治下需“两条腿走路”,除了西方欧美国家外,更需要提升与东盟及中东的连接,但这方面可以做更好的准备,包括提升伊斯兰文化及金融的学术研究,以及相关教育。

探讨经济强弱指标,最常见的指标自然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本港近年GDP增长情况,表现反复,2022年曾因疫情影响而录得负增长3.7%,去年反弹至正增长3.3%,今年在高基数因素下,首两季仍能分别录得2.8%及3.3%增长。

至于开关后港人出游及北上消费成风,对GDP会否带来影响?统计处回应《香港01》查询时称,本地居民在境外开支计算在私人消费开支内。(郑子峰摄)

出口料受压 为GDP带来挑战

众所周知,金融服务业为本港主要的产业,占GDP大约21%至23%;其次是贸易物流,占比约23%,而专业服务则占GDP约11%。

渣打大中华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表示,上半年GDP有不错表现,但其实当中不同细分项目表现参差,当中表现较佳的为出口,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相信主要为受到去年基数较低,以及市场忧虑特朗普将回朝对中国实施60%关税,而提前在下单提升库存等因素所导致。不过,环球经济未稳及中国内地经济放缓,本港强出口表现持续性成疑,预计明年本港GDP表现将不如今年,今年全年料为2.6%。

经济学者李兆波表示,今年以来GDP受惠于去年基数较小,下半年由于基数较大,预计会较上半年数据有所放缓,但今年全年仍望录得2至3%的增长。至明年,由于少了基数因素,本港GDP料将有进一步放缓。

刘健恒表示,上半年GDP细分项目表现参差,环球经济未稳及中国内地经济放缓,强出口表现持续性成疑,预计明年本港GDP表现将不如今年。(资料图片)

中大李兆波︰倡让菲律宾及印尼佣工子女留港

美国联储局启动减息周期,市场期望能够为本港楼市及整体经济带来支持,但学者及经济师则认为,本港经济面临的问题,部分属于结构性调整。

李兆波表示,股楼下跌令港人财富缩减,也是寻求较为便宜的北上或者日本消费因素之一,若果能够搞活市场,便能令港人更愿意留港进行高消费。奈何这两类资产各吹逆风。股市方面,由于本港政治及社会环境转变,难以吸引外资及基金的资金流入,单靠散户不足以撑起股市。

至于楼市,政府有意透过高才通等人才计划吸纳人才,但他所认识不少高才通人才,均未有买楼意欲,他们居住于临近的深圳,以在家工作或即日来回模式工作。

李兆波建议,要吸引外资及人才回流,香港需要做回“以前的角色”,即做好中间人角色,作为国际城市,除了内地,提升更多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连接。现时港府希望加强与东盟及中东链接,其实可以推行得更早,例如20年前物价未有现时高水平时,就让菲律宾及印尼佣工子女留港受教育及停留,令人口结构更为国家化。

李兆波建议,让菲律宾及印尼佣工子女留港受教育及停留,令人口结构更为国家化。(资料图片)

渣打刘健恒︰零售行业需要进行转型

本港GDP以开支方式来计算,即私人消费开支、政府开支、固定投资、净出口(货品及服务出口减进口)的总和。以今年第二季GDP为例,私人消费开支占七成,政府开支及固定投资均不足两成,净出口仅占2.1%。当中私人消费开支由去年末季增3.5%,放缓至今年首季的1%,第二季更转跌1.5%。

至于开关后港人出游及北上消费成风,对GDP会否带来影响?统计处回应《香港01》查询时称,本地居民在境外开支计算在私人消费开支内,为根据行政记录和住户统计调查所搜集的数据来估算的。日本观光厅早前公布,2024年第2季有64.6万人次港人游日,总消费额达1,743亿日圆(约94亿港元),每趟日本旅程人均“豪花”逾1.4万港元。按日均消费额计,港人游日每天花费2,111港元,属全球最高!

行政长官李家超近日发表了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对于有没有措施鼓励市民留港,避免经常北上消费。李家超回应表示,这个消费模式转变是结构性改变,认为业界要求变,以新方法吸引顾客,并称“尝试阻止香港人出外系不切实际,亦唔应该”。他希望中小企革新,要运用智慧“度桥”。

本港楼市方面,美国减息令息口回落,会有助已有按揭在供楼人士减轻负担,但发展商仍有大量库存或需要继续减价出清,而未买楼人士要吸引其买楼,也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而事实上,市场应已预计美国将减息200点子,但楼市仍未见有太大改善。

邓希炜建议,本港要推动多元化产业,首先需要吸引相关龙头企业来港,这些企业自然能够带动相关人才来港。(资料图片)

港大邓希炜:吸引龙头企业来港自然可吸引相关人才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邓希炜也认为,香港目前面临的问题,不少属于过往多年累积的结构性问题,包括大财团垄断及产业单一化,经济上过于依赖金融业,中央政府已提出香港要发展多元产业,包括推动高新科技的发展,并提升与大湾区合作,但这些改革目标相信受限于移民潮等因素导致的人才流失,以及公务员因循守旧文化,而未能有所突破。

他建议,本港要推动多元化产业,首先需要吸引相关龙头企业来港,这些企业自然能够带动相关人才来港,而港府已有吸引人才政策包括高才通等,也可以进行优化,以产业转型需求为主导,吸引相关专才,包括国际人才,目前这些人才政策吸引的大部分为内地人。同时,本港大学本身在高新科技等方面拥有顶尖的学者,可以透过提升产业互动,令其能够更容易接触到如天使基金等投资者,并便利其创业。

另外,香港以往作为中西桥梁的角色,目前受到中美贸易战及地缘政治影响,而需要“两条腿走路”,除了西方欧美国家外,更需要提升与东盟及中东的连接,这方面可以做更好的准备,包括提升伊斯兰文化及金融的学术研究,以及相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