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吹淡风但失业率又唔算高? 揭4个你不知道的情况│香港经济

撰文: 顾慧宇
出版:更新:

本港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楼市下跌持续,港人北上消费及内地客消费力不如以往,令零售业首当其冲,中小企经营困难,倒闭裁员时有听闻。但“诡异”的是,本港失业率今年以来保持稳定,持续低企于大约3%。《香港01》记者翻查统计处数据,并访问学者,尝试揭开谜底及香港经济真实状况。

过去数年,本港经济转吹淡风,社运之后爆发新冠疫情及移民潮,再加上内地经济复苏不似期,惟失业率大抵平稳,仅在疫情中的一段时间,即2022年2月至4月回升至5.5%高位,但其后逐步回落,至去年以来一直维持在约3%低位,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更低至2.7%,至6月至8月则微升至3.2%。而最新7月至9月失业率回落至3.1%。

失业率“纹风不动”,惟民间“体感”却另一回事,原因为何?

本港经济正面临多重挑战,但“诡异”的是,本港失业率今年以来保持稳定。(欧嘉乐摄)

情况一、失业人口实际有上升

失业率,为计算为失业人口(分子)除以劳动人口(分母)的比率,这只是一个比率,换句话说,即使失业率保持不变,也不代表实际数值无变化,而分子及分母有任何变动,皆可能拉高或拖低失业率,又或互为抵销。

弄清了这个大原则后,先看看实数,即本港失业人口数目。今年以来,本港实际失业人口持续增加,由去年12月至今年2月10.23万人,增至6月至8月的12.23万人,增加了2万人或19.5%。而最新7月至9月失业率就略回落至11.99万人,但仍高于去年12月至今年2月。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就业不足人数也有上升趋势,去年8月至11月就业不足人数仅为3.67万人,其后逐步增加,至今年6月至8月,增加至4.75万人,而最新7月至9月则略减少1500人至4.6万人。

今年本港劳动人口上升,但相较疫情前仍有一段差距,期间经历疫情及移民潮等,较高峰期少近18万人。(资料图片 / 梁鹏威摄)

情况二、劳动人口大减︰移民潮抵销“失业潮”

今年以来失业人数增加但比率未有同步大幅增加,主要由于同期“分母”,即劳动人口也由379.36万人,升至383.01万人,增加3.65万人。这预计部分与港府积极推出吸引人才政策希望“补充新血”有关,当中最受欢迎的高才通计划,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超过6.3万人透过高才通计划来港发展,并带来共7万多名受养人。

不过,即使今年本港劳动人口上升,但相较疫情前仍有一段差距。劳动人口在2018年6月至8月曾达到400.59万人高峰,而在疫情前的2019年10月至12月,仍有397.18万人,其后经历疫情及移民潮等,在2022年3月至5月跌至374.42万人,足足少了22.76万人。今年以来有所回升,最新本港劳动人口,即今年7月至9月为383.01万人,较疫情前仍少逾14万人,较高峰期少近18万人。

在经济吹淡风时,劳动人口大减,亦可能为失业率“减压”。事关,经济疲弱时,对岗位的需求减少,但刚好劳动市场“少”了近20万的劳动人口,变相帮助“消化”了失业潮。例如企业本应裁员,但有员工移民,变相分子﹙失业人口﹚及分母﹙劳动人口﹚皆减少;又例如,少了的劳动人口,如果他们都是就业人口,意味市场上多了职位空缺,可让原本失业的人填补,令失业率能够保持“稳定”。

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邓希炜则表示,本港失业率仍维持偏低水平,相信主要由于近年移民潮等因素,令本身劳动人口(分母)及失业人口(分子)均减少所影响,导致市民观感与政府数据出现落差。

但他续称,目前本港企业倒闭情况持续,预计失业率会有上升压力。值得留意的是,香港移民潮流失的不少是出于事业黄金期的壮年人才,而港府近年透过人才计划吸引的多为内地人才,但很多人才都是倾向于先安顿子女在港教育,然后才找工作,不少可能先行从事保险业,出现职业错配情况。

情况三、劳动人口大减︰读书、退休“取代”失业

香港整体自2016年以来突破700万人,至去年更达721.32万人高峰,今年年中略回落至718.82万人。人口上升,但当中列作失业率“分母”的劳动人口却减少,致令本港劳动参与率其实向下。过去,劳动参与率一直维持在60%或以上,但自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跌穿60%,至今未能回升至该水平以上,近年并持续下跌,至今年7月至9月仅有57.1%。

事实上,整体劳动参与率下降,除了移民因素外,也可反映人口开始工作的年龄延迟,又或提早退休趋势明显。在市道不佳的情况下,劳动人口也可能因失业及难找工作,而提早退休,或者延迟开始工作的年龄,按现时定义这批人并不列入劳动人口之中,因此也不会被定义为“就业”或“失业”,变相也减轻了失业人口数目压力。

李兆波表示,失业率其实未能反映工作及收入减少等就业市场变化,故此要了解就业市场情况,除了失业率,也可同时参考其他资料,例如打工仔的收入水平等。 (Facebook)

情况四、未能反映因市道差而导致收入下跌

失业率除了未能完全反映失业情况外,其实也未能反映因市道差而导致收入下跌、转工或被减薪的人群。

经济学者李兆波表示,失业率其实未能反映工作及收入减少等就业市场变化,参考应届毕业生找寻工作情况,因为人口流失,工作其实并不难找寻,但大型企业较高薪资的工作,供应则属非常有限,故此要了解就业市场情况,除了失业率,也可同时参考其他资料,例如打工仔的收入水平等。

与此同时,统计处对于失业率的统计,也有不少“盲点”,官方的失业统计倾向将长期失业者如老人,家庭主妇及残疾人士,界定为“经济非活跃人口”,但随著社会变迁及时代步伐,失业率定义未必能“与时并进”,新兴起的年轻人slash族群(斜杠族),则未有相关定义,而其收入相对不稳定,“拉匀”可能少过“打工”,也未能在就业数据上有所反应。

统计处表示,目前“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没有关于“斜杠族”的定义。。(Reuters)

统计处表示,目前“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没有关于“斜杠族”的定义。“综合住户统计调查”是统计处一项持续进行的抽样统计调查,旨在搜集有关劳动人口、就业、失业及就业不足的资料以及一些有关人口和社会经济特征的资料。是项统计调查涵盖全港陆上非住院人口,但不包括公共机构或社团院舍的住院人士及水上居民。该调查所抽选的屋宇单位样本涵盖全港区议会分区,当中的房屋类型包括公营租住房屋、资助自置居所房屋、私人永久性房屋及临时房屋。

事实上,据乐施会去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首季香港329.72万就业人士中,有20.98万人(6.4%)属于在职贫穷(working poor),虽然较过往两年略有回落,但有高达84.1%从事低技术工作,该比例高于2020年至2022年约82%。同时,有逾40%在职贫穷人士每周工作时数35小时以下,有16.2%即1.38万人,更处于非自愿的就业不足状态,如开工不足。

据统计处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7月,每月入1万港元以下的就业人士占总就业人口达18.6%,月入1.6万元或以下占比则高达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