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组数字拆射中小企好“头痕” 业界︰No hope最大镬 │香港经济

撰文: 黄文琪 顾慧宇
出版:更新:

过去一年政府不断强调,香港走向“由治及兴”,但经济上距离“兴”恐尚有一段路。尽管今年以来本港GDP、失业率表现不俗,但民间“体感”却又是另一回事,事关企业倒闭、裁员消息仍不间断,消费也呈降级现象,股楼亦不兴。有中小企老板向记者直言,现时景况是30年来最差,“做生意No hope最大镬!”

《香港01》翻查数据,发现今年公司注册比例不及上年,是“执5间,开6间”,算是勉强“打和”,而过去十年舖租仅轻微下跌,但人工就大幅攀升,零售、餐饮业生意亦未有好转。最终导致流出的钱多,流入的钱少,中小企十分“头痛”。业内人士认为,现阶段是关键时期,倘若未能好转,或在明年5月传统淡季再次迎来执笠潮,期待见到政府有更多“招数”落地。

今年以来本港GDP、失业率表现不俗,但不少中小企在经济“向好”表象下苦苦经营。(资料图片)

有中小企呻30年来最差 “完全见唔到希望”

“而家系三十年嚟最差,睇唔到前路,完全见唔到希望!”“厂佬”出身、在商界打滚数十年,现时经营共享工作间的A先生(化名)慨叹。

中小型企业是香港经济的基石,在今年6月,本港共有约36万家中小企业,占本港商业单位总数98%以上,并为逾12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占香港总就业人数(公务员除外)约44%。换言之,中小企存亡关乎很多人的“饭碗”。

作为中小企一份子的A先生称,据他了解的中小企,有九成已经出现生意亏损,又或被逼缩减规模的情况,“大家都心灰意冷,疫情就话等开关,而家开咗关反而越嚟越差。”他认为,做生意最重要是“希望”,“以前输钱当投资,将来会赚返,又或者有人收购,而家冇咗呢种憧憬,做生意‘No hope’最大镬!”

近期倒闭、裁员消息仍不间断,引来不少注意。(资料图片)

中小企营商指数跌至两年低位 业界:香港定位不清晰

但经济转差,大型企业缩减规模,是否对其共享办公室生意有帮助?A先生指,确实有不少大公司缩减规模,转租共享办公室,但同时有更多的企业撤资,整体需求反而减少,“大家都唔想系度搏!”现时,他经营的共享办公室亦由10间缩减至5间。

对于企业营商环境转差,他认为,是由于香港定位不清晰,独特性正减弱,“你话你有(独特性),但人哋睇唔到!以前就话金融中心,帮内地集资,而家香港系‘四不像’,价钱、服务又唔够内地‘卷’(意指︰竞争激烈,只能透过努力和牺牲,取得优势)。”

事实上,今年第三季中小企营商指数跌至两年低位,五大分项指数全面向下,创2022年第三季以来最低的水平。

今年上半年有66,734间本地公司成立,亦有56,885间公司解散,相当于“执5间,开6间”。(资料图片)

公司注册比例不及去年 勉强“打和”

再把镜头拉向表象下的其他数据,又是另一光景。对于零售、餐饮业等结业情况,港府称“关10间开16家”,公司注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66,734间本地公司成立,与此同时,有56,885间公司解散(包括撤销注册、剔除注册、清盘等),比例为1.17:1,相当于“执5间,开6间”。

倘若下半年维持相同表现,这一比例将较2018年至2021年好,但不及2022年、2023年。始终“开多过执”,但经济学家李兆波表示,执笠的不少是大型或者有较长历史的企业,而新开张的好多可能是规模较小或者没有实体店铺的公司,故此该数据或未能完全反映经济实况。

中小企“周身蚁” 破欠基金倍增至1.55亿

市面上店舖倒闭的消息仍不绝于耳,而生存下来的中小企也有不少“周身蚁”,出现资金流问题。政府为中小企量身定制的民间贷款“百分百担保特惠贷款”计划,虽然已完结,但数字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坏帐率已飙升至9.2%,远超商业银行一般只有1.5%的水平,涉及政府担保额约132亿元。而现有的八成、九成信贷担保计划坏帐率分别为4.6%和2.6%。

劳工处数据亦显示,去年破产欠薪基金获批款项的个案有3,545宗,同比增加64%。(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面对经营困难,部分中小企不但“走数”,甚至可能“拖粮”。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数据显示,2023/24年度该局就欠供强积金而发出的追数纸逾37万张,较之前两个年度大增约一至两成。

事实上,劳工处数据亦显示,去年破产欠薪基金接获3,293宗申请,获批款项的个案有3,545宗,较2022年的2,167宗增加64%,年内共发放1.55亿元特惠款项。若以金额计算,2023年发放的金额总数,已较2022年大增1.07倍。

回顾过去十年,舖租轻微下跌,人工就大幅上升,整体成本增加。(资料图片)

舖租跌幅VS人工升幅  觅开店成本急增元凶

中小企步入困局,有不少原因,开店成本急升是其中之一。回顾过去十年,虽然零售舖位租金指数由2014年的173.1点下跌至今年8月的166.1点,跌幅约4%。但与此同时,就业人士实质薪金指数由2014年第二季的109.8上升至今年第二季的123.9,升幅约13%。

另一边箱,生意亦未见好转,零售业总销货额2023年录得4,066亿元,远未及2013年、2014年的近5,000亿元,而食肆总收益2023年录得1,095亿元,与2013年、2014年约1,000亿元相近,可谓是停滞不前。

舖租轻微下跌,人工就大幅上升,整体成本增加,但收入不见涨。行政会议成员、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林健峰表示,近来中小企经营困难,除了面对大环境变迁包括港人出游及北上消费热潮,也面对运输及人工等成本上升压力,但又不能完全转嫁消费者,令利润空间压缩。

(卢翊铭摄)

业界吁政府“招数”尽快落地  否则明年5月或再迎结业潮

团结香港基金顾问、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郭志华也表示,经营环境不佳是总所周知的事实,但现时接近全民就业,不少行业人手短缺,为减少开店、开公司成本,希望加快引入外劳,并允许以最低工资聘请,同时为顾及本地劳工市场,可维持现时2:1(本地劳工:外地劳工)的聘请比例。

他解释:“而家系减息周期,等人民币汇率上升,港人就会选择留港消费,届时人手充足,方可提供好服务,另外旅客系内地享受惯好服务,(如果冇好服务),佢哋不会习惯。”

被问及结业潮是否会持续,郭志华称:“要关都关晒,通常下半年节假日系旺季,不少有意经营既餐厅都紧锣密鼓。”现阶段是关键时期,倘若未能好转,或在明年5月淡季再次迎来执笠潮。

近日施政报告亦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援中小企,包括容许“中小企融资担保计划”的借款企业,申请最多12个月“还息不还本”;政府将向“BUD专项基金”注资10亿元,通过基金协助中小企升级转型和拓展新市场。

谈及上述支援措施,郭志华认为,当中延长“还息不还本”计划,对中小企财政有纾缓作用,但行业目前仍处于观望状态,期待见到政府有更多“招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