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曾患抑郁症 孝顺IVE毕业生研发AI分析病情系统送上母亲节礼物

撰文: 裴英才
出版:更新:

母亲节将至,一众孝子孝女为妈妈送上礼物。专业教育学院(IVE)一名孝顺毕业生,受母亲患病经历启发,以人工智能科技开发一套系统,透过分析求助者的说话声线、情绪和关键词等,评估情绪困扰及患上抑郁症的程度及风险,“希望可帮到更多如我妈妈面对同一状况的病人,助他们及早得到适切治疗”,利用自己擅长的技能及专业知识,度身订造一份母亲节窝心礼物,惠及其他抑郁症病人。

何太(右)早年患上抑郁症,经历启发何育麟(左)想到利用AI科技辅助,提升辅导对谈的准确度和效率,达致早期筛查病情。(VTC提供图片)

抑郁母“拖症”3年启发孝子开发系统

IVE数据科学及分析高级文凭毕业生何育麟,去年与兄长何育龙和其他同学合作,一起开发“AI早期抑郁症筛查系统”。何育麟忆述,设计作品灵感源于母亲经历,当时他就读中学,妈妈因工作压力而患上抑郁症,“发病初期,妈妈的病征不算明显,仅不时感到情绪低落、对生活感忧虑。后期情况每况愈下,她试过病发而突然失去部分记忆和行为意识,在厨房煮菜时不知道为何自己手持菜刀。”多番求诊下,何太被诊断患上抑郁症,但病情辗转已被耽误三年。

在一次陪伴妈妈覆诊时,何育麟留意到医生定期透过与病人对话,分析其病情变化,令他想到运用科技辅助及支援医生,分析与病人对话的内容,以提升诊断的准确度和效率。

结合AI、机械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筛查病情

他表示,“当时正修读数据科学及分析高级文凭课程,其中一个单元便是机器学习及AI应用,于是收集不同抑郁症相关的文献和词库,以及与患者对话的医疗和社交媒体大数据,齐集资料后,再自行编写的深度学习模型,应用AI、机械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科技,分析对话语气和患者情绪,最终开发出‘AI早期抑郁症筛查系统’。”

何育麟进一步解释,自己如何参考史丹福大学所做的抑郁症研究词库,“内有超过2,000个与抑郁相关的关键词,可以借此训练AI系统,分析对谈内容”。他以一宗单亲母亲个案为例子,患者会重复使用关键词“useless(无用)”来形容自己,“系统会记录使用频率和分析与其他字词的关联,因而估计求助者或情绪受困。”

系统会在完成对谈后,为社工初步评估求助者患有抑郁症或情绪困扰的风险程度,以及显示与抑郁相关的关键词和患病因由,更会根据美国防止自杀机构的指引,在对话内容中自动侦测药物、酒精、赌博和自残等相关的一系列用词,从而评估求助者的自杀倾向,最后系统会提供心理健康和防止自杀建议,并自动生成报告,方便专业人员的进一步跟进。

另外,提供精神健康热线和网上支援的政府部门或社福机构,亦可于系统的网上平台与求助者进行线上会议,同时检视求助者的病历和过往对谈纪录,当开始线上对谈后,系统会自动分析求助者说话的语气、声线和内容,了解其情绪,系统更会实时将语音转化为文字,辨识其使用的字词。

“AI早期抑郁症筛查系统”已于多个公开比赛获得奖项,包括夺得“第8届香港大学生创新及创业大赛”三等奖。(VTC提供图片)

中港多个比赛获奖 获颁5万元奖金

系统已在多个中港比赛屡获奖项,包括“青年科技专才展览及比赛2022”冠军、“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最佳创新奖和一等奖、“第8届香港大学生创新及创业大赛”三等奖等。最鼓舞的是团队的创业理念获得赏识,已于“2022前海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勇夺铜奖,获颁五万元奖金。

但对何育麟而言,研发的最大动力并非来自奖项,而是妈妈的鼓励与支持,“开发时遇上不少挑战,团队一方面要解决和选择应用不同深度学习模型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搜查权威的抑郁症文献和统计以训练AI系统。妈妈一直是我(育麟)最强后盾,每一场比赛,妈妈均会亲身到场,为我(育麟)打气。”

何育麟(左)与哥哥何育龙(右)曾为妈妈患病一事而感担忧,带妈妈四出求诊,经历让他们“兄弟班”合力开发“AI早期抑郁症筛查系统”。(VTC提供图片)

母慈子孝 感激妈妈支持

何太现时已经康复,但作为抑郁症过来人,会从用家角度,向儿子分享病人的心路历程,例如求助者在早期对谈时多不愿露面,所以育麟设计系统时亦考虑到这一点,以分析语音为主。

何太当然支持儿子追梦,笑言向儿子“给予无限信心发展兴趣和才能,儿子在开发时曾遇上不少困难,会鼓励他不要怕失败、勇于尝试。我(何太)的母亲节愿望,是希望儿子在专业领域上不断进步,回馈社会。”

何育麟现已升读本地大学电脑科学相关学士学位课程,亦不忘母亲教诲,以亲身经历回馈社会,他曾于防止自杀机构担任义工,接受接听及处理求助者电话的培训。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系统,如研究结合AI生成技术,加入虚拟诊症功能等,提供即时智能问诊和辅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