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SIR教室:瑞士名表之迷思
瑞士品牌不一定瑞士制造,不标明瑞士制造的又可能是瑞士制造。作为精明消费者,记得带眼识表。
撰文:C.HUNG
日前钟表品牌DOXA单方面解除艺人方中信的代言人合约,在声明中指其“出席活动时言行失当,严重破坏品牌形象”云云,及后又有方中信被女嘉宾熊抱的照片流出。内情如何我们无从得知,只能自行脑补,反而不少网民提问:DOXA是瑞士名表吗?怎样才称得上瑞士名表?(翻查资料,DOXA本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瑞士品牌,世上首枚八日链腕表便由其发明。2009年,品牌被香港迈拿国际钟表有限公司收购。)
瑞士名表一定是瑞士制造?
答案当然是“不”,因为“Swiss Made”并不是你随便说了算。根据1992年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所颁布的标准,要在腕表加上“Swiss Made”或“Swiss”标记必须符合三项条件:
1. 搭载瑞士制机芯(即机芯组装和检测在瑞士完成,瑞士零件占机芯总值50%以上)
2. 机芯装配进表过程在瑞士完成
3. 腕表最终检测在瑞士完成
看似严谨?其实最决定性的因素是50%的分水岭(标准现已提升至60%,详见下文)。有人戏言,只要你数口够精,先在不知名地方购入10元成本的机芯,运到瑞士后装上5、6元成本的瑞士制指针,腕表已可名正言顺自称Swiss Made,但机芯质素却并没保证。年前《纽约时报》曾引述瑞士钟表工业联合会主席Jean-Daniel Pasche发言:“愈来愈多外国公司,尤是是来自亚洲的公司,发现制作一枚‘瑞士制造’的腕表去误导消费者和提高售价,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同文又以瑞士万峰表(Swiss Mountaineer)为例子,该品牌以“瑞士名表”作招徕,母公司却是香港公司,大部分零件来自中国。你说挂羊头卖狗肉?人家可是依足规矩办事。
没印“瑞士制造”便不是瑞士制造?
为了保护“瑞士制造”这金漆招牌,瑞士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新规定,瑞士零件占机芯总值由50%升至60%。有说曾有品牌主张提高标准至80%,但最终被否决,原因之一是此举会被视为贸易限制,而且不少当地小型业者根本难以应付。
那提升了10%有差吗?反应相当两极,一方面有品牌不满新法增加成本,另方面却有品牌嫌标准未够严格,例如Hautlence和MB&F等独立品牌一直认为“瑞士名表”滥竽充数,因此即使它们的腕表符合规定,仍放弃印上“Swiss Made”标记,不愿与个别低品质腕表“齐名”。(此外亦有其他腕表会出于设计美学、制作工艺和所用材质的考量,即使满足上述条件仍不加上标记。)
今年SIHH表展前夕,另一独立品牌H. Moser & Cie.亦宣布将不再使用“Swiss Made”字样,并推出一枚讽刺意味甚浓的Swiss Mad Watch——表壳以瑞士芝士为基底,表带是瑞士带毛牛皮,内置自家手动上链机械机芯,100%瑞士制造,却偏偏不印上“Swiss Made”。
瑞士品牌不一定瑞士制造,不标明瑞士制造的又可能是瑞士制造。作为精明消费者,唯有带眼识表。忽然想起,Patek Philippe于2009年宣布退出日内瓦认证,启用标准更高的自家PP印记(Patek Philippe Seal),没有官方加持,但谁又会质疑这位表坛大哥的出品质素?又想起近期大家都在藐视某港产片“扬威野鸡影展”,若然此乃烂片,即使戴上多少个光环都无补于事吧。